玛莲娜·迪特里茜

✍ dations ◷ 2025-10-12 15:42:34 #玛莲娜·迪特里茜
玛丽·玛德莲娜·“玛琳”·黛德丽(德语:Marie Magdalene "Marlene" Dietrich,1901年12月27日-1992年5月6日), 德国演员兼歌手,拥有德国与美国双重国籍,在其近七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持续自我革新,由此保持了颇高的受欢迎度。黛德丽于1920年代柏林开始演艺生涯,出演戏剧及无声电影。1930年她凭借在《蓝天使(德语:Der blaue Engel)》中的表演赢得国际声誉,也由此同派拉蒙电影公司签约,进军好莱坞。黛德丽出演了《摩洛哥》(1930年)、《上海快车(英语:Shanghai Express (film))》(1932年)和《欲望(英语:Desire (1936 film))》(1936年)等电影,以其个人魅力及“异国美貌”大获成功,成为这一时代收入最高的女演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黛德丽在美国进行广泛巡演。战后她出演电影数量下降,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主要从事歌舞表演,巡游世界。二战期间黛德丽投身人道主义事业,为德国及法国避难和流亡者提供住所和经济支持,并为其争取美国公民权。她在前线巡演并鼓舞士气,以此获得了美国、法国、比利时及以色列方面的表彰。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黛德丽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9名。玛琳·黛德丽生于1901年的柏林,出生时名为玛丽·玛德莲娜·黛德丽(Marie Magdalena Dietrich)。5岁时父亲逝世,而后她的母亲和名普鲁士军官结婚。1918年她在魏玛的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并于1921年在柏林展开演员生涯.1923年演出第一个角色,同年与助理制作鲁道夫·席贝尔(Rudolf Sieber)结婚,并生下第一个女儿。1930年是黛德丽事业起飞的开始,当年她在根据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说《垃圾教授》为蓝本改编的电影《蓝天使(英语:Der blaue Engel)》(Der blaue Engel)中饰演罗拉一角,其中演唱了歌曲《我从头到脚为爱而生》(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而红遍全球,然后同导演约瑟夫·冯·史坦堡(Josef von Sternberg)前往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陆续拍摄六部电影,包括1930年的《摩洛哥》、1931年的《羞辱(英语:Dishonored (film))》、1932年的《金发维纳斯(英语:Blonde Venus)》及《上海快车(英语:Shanghai Express (film))》、1934年的《放荡的女皇(英语:The Scarlet Empress)》及《魔鬼是女人(英语:The Devil Is a Woman (1935 film))》,1935年她结束与史坦堡的合作。1936年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邀请她回到德国,并保证除了提供高薪之外,还给予她完全修改剧本与挑选合作伙伴的自由,但被黛德丽拒绝。她留在在美国跟着多位导演包含亚弗列·希区考克、恩斯特·刘别谦、奥森·威尔士(电影“公民凯恩”的导演)与比利·怀德合作电影。1937年的奥地利短暂之行后,她开始了常年的旅途。两年后她接受了美国国籍,尽管当时她的母亲还住在柏林。在三十年代中期,她和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梅·蕙丝(Mae West)以及琼·克劳馥等人同时成为“票房毒药”,因为观众不再喜欢她们“高艺术水准”的电影了。在这样的绝境下,电影《大骗局》(Destry Rides Again/The big bluff)的崭新形象,挽救了她的事业。剧中她改变原本不可接近的女神形象,成为为命运奋斗,嗓音低沉沙哑专唱淫词艳语的酒吧女郎。其后黛德丽因歌声而更加出名。尽管她认为这根本称不上唱歌,倒更像在说话。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莉莉玛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成为宣慰非洲与欧美军队艺人中最受欢迎的一位,为此她中断了自己的正职,一直积极参与并资助战时的避难和流亡者。战争结束前,她随着最早进入德国的美军部队重新回到了德国,并寻找自己的母亲与姐妹。而她的母亲于1945年11月过世。从50年代开始,她几乎只发展歌唱事业,并取得极高的成就,当时她的音乐指导是伯特·巴卡洛克(Burt Bacharach)。在1960年一次欧洲巡回演出中,她再次回到德国柏林。和在波兰、俄国或以色列演出不同的是,在这里迎接她的不只是喜欢她的观众,还有另一群敌视她的人与媒体,他们视她为“叛国者”,甚至对她进行炸弹恐吓。1961年她拍摄最后一部大片《纽伦堡的判决》(Judgement at Nuremberg/Das Urteil von Nürnberg),这是一部关于法律工作者被卷入纳粹非法体系的电影。之后,她的酗酒问题越来越严重,1975年在澳大利亚一次登台演出中她股骨受伤,从此结束舞台生涯。在三年后,她出现在1979年的电影《漂亮的小白脸,可怜的小白脸》(Schöner Gigolo,armer Gigolo)。在本片中她的角色完全是在轮椅上完成的,这是她最后一次现身,拍摄完本片之后她选择完全离开公众的视线,在巴黎蒙田大街公寓中度过余生。数年后,她接受了马克西米利安·谢尔(Maximilian Schell)的请求,在纪录片《玛琳娜》中再次出现,但只有声音而没有身影。谢尔用老电影片断与图片等制作出这部作品。在这部纪录片中,谢尔与黛德丽一直以德语和英语交替争论中,电影用黛德丽的预言做为结束,本片后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1962年,她的第一部自传《ABC》出版。1987年发行第二部自传《我是,谢天谢地,柏林人》。1992年黛德丽逝世于巴黎,官方发布的死因是心脏问题与肾衰竭。但身为她秘书与女友读诺玛波克却有不同说法,她认为真正死因很可能是黛德丽在两天内第二次中风后,服用过量安眠药以结束自己生命。诺玛波克在黛德丽的过世的数周前频繁的造访她的住所,根据黛德丽生前愿望,她被葬在柏林斯都本劳赫大街(Stubenrauchstrasse)43-45号市立墓园中一座朴素的墓中。在她逝世后,仍伴随着有关“叛国者的争论”,因受到公众信件抗议与演员爱沃琳·库内克(Evelyn Künneke)的公开谴责,最后原先计划好的纪念活动以“组织方面的原因”为理由而取消了。1996年,在柏林甚至发生了一件以她的名字来命名街道而延伸出的争议。1997年,柏林市动物园城区将新建的波茨坦广场,以及凯悦酒店和歌剧院及赌场间的区域命名为“玛琳娜·黛德丽广场”。纪念词写道:“柏林的世界电影与音乐明星,为了自由与民主,为了柏林与德国”。2001年在她一百岁诞辰之际,柏林市正式对敌视她的过往提出道歉。2002年5月16日,她被追认为柏林的荣誉市民。黛德丽通过她中性的气质征服了公众,她支持男女平等且经常穿着男装,这在当时是非常受到争议的。但也因此,她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妇女运动的偶像。由于她是名双性恋者,因此也成为同性恋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她投身反对希特勒不人道的民族主义思想得到国际赞扬,这份赞扬明显的早于她在祖国德国所能受到的赞誉。在1947年,她获得了美国最高的公民奖“总统自由勋章”。1950年法国政府则授予她“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相关

  • 内耳内耳(英语:Inner ear)是耳的解剖结构的一部分。内耳处于颞骨空腔中,其最主要的结构是骨迷路,由前庭系统和耳蜗构成。前庭系统是平衡觉的末梢器官,负责对头部的线性加速度和角加速
  • 腹膜透析腹膜透析(法语:La dialyse péritonéale, DP; 英语:Peritoneal dialysis、PD)是在腹腔注入透析溶液,利用体内的腹膜过滤,清除血液中新陈代谢的废物及多余水分,俗称“洗肚”,是除血
  • 化粪池化粪池,是为一些没有连接公共排污系统的楼宇而设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水池及化粪系统。污水在进入水池时,细菌会对污物进行无氧分解,并会使固体废物体积减少,再经过
  • 诺曼·布劳格诺曼·布劳格(Norman Ernest Borlaug,1914年3月25日-2009年9月12日),美国生物学家、人道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曾获美国的总统自由勋章、国会金质奖章
  • Te碲(原子量:127.60(3))的同位素,其中有4个稳定同位素和2个观测上稳定同位素。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共和游行2015年共和游行(法语:marches républicaines),是指在法国当地时间2015年1月10日至11日间,于各城市所举办的游行,其中以巴黎共和广场的规模最大。游行的目的是为了声援沙尔利周刊
  • 奥伦尼克期奥伦尼克期(英语:Olenekian)是三叠纪的第二个时期,年代大约位于251.2–247.2百万年前。
  • 朱仙镇朱仙镇,位于河南省祥符区西南,贾鲁河穿镇而过,古时,水路转淮河可远达扬州,自唐代至民国时期,该镇乃为水陆交通要地,岳飞大败金兵于郾城,进军至此。清时与景德、汉口、佛山并称四大镇
  • 柏柏尔人摩洛哥: 20,500,000人  阿尔及利亚: 12,400,000人  毛里塔尼亚:    757,000人  利比亚:    550,000多人  突尼斯:    599,000人  埃及:    10,000人  法国:   
  • 安妮·阿普勒鲍姆安妮·阿普尔鲍姆(英语:Anne Applebaum,1964年7月25日-)美国记者、历史学家,拥有波兰美国双重国籍,普利策奖得主,写作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东欧公民社会的发展,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