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酰氯
✍ dations ◷ 2025-11-25 21:04:21 #酰氯
酰氯是指含有 -C(O)Cl 官能团的化合物,属于酰卤的一类,是羧酸中的羟基被氯替换后形成的羧酸衍生物。最简单的酰氯是甲酰氯,但甲酰氯非常不稳定,不能像其他酰氯一样通过甲酸与氯化试剂反应得到。常见的酰氯有:乙酰氯、苯甲酰氯、草酰氯、氯乙酰氯、三氯乙酰氯等。酰氯也指各种无机含氧酸的衍生物,通式为 -M(=O)Cl。M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如C、P、S等。一些例子有:亚硝酰氯、硫酰氯、磷酰氯、亚硫酰氯等。低级酰氯是有刺鼻气味的液体,高级的为固体。由于分子中没有缔合,酰氯的沸点比相应的羧酸低。酰氯不溶于水,低级的遇水分解。由于氯有较强的电负性,在酰氯中主要表现为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而与羰基的共轭效应很弱,因此酰氯中C-Cl键并不比氯代烷中C-Cl键短。酰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用亚硫酰氯、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与羧酸反应制得。其中一般用亚硫酰氯,因为产物二氧化硫和氯化氢都是气体,容易分离,纯度好,产率高。亚硫酰氯的沸点只有79°C,稍过量的亚硫酰氯可以通过蒸馏被分离出来。用亚硫酰氯制备酰氯的反应可以被二甲基甲酰胺所催化。反应机理为:也可以用草酰氯作氯化试剂,与羧酸反应制备酰氯:这个反应同样受到二甲基甲酰胺的催化。机理中,第一步是二甲基甲酰胺与草酰氯作用生成一个活性的亚胺盐中间体。然后羧酸与此中间体反应,生成酰氯,并重新得到二甲基甲酰胺:此外酰氯也可由羧酸、四氯化碳和三苯基膦发生Appel反应得到:羧酸与三聚氰氯反应也可以生成酰氯:酰氯中的氯原子有吸电子效应,增强了碳的亲电性,使酰氯更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而且 Cl− 也是一个很好的离去基团,因此酰氯发生亲核酰基取代反应的活性在所有羧酸衍生物中最强。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低级酰氯遇水发生的水解反应:除此之外,酰氯还可以与氨/胺反应生成酰胺(氨解),与醇反应生成酯(醇解),与羧酸根离子反应生成酸酐等。反应中一般加入碱(如氢氧化钠、吡啶或胺)来催化反应,并吸收反应的副产物氯化氢。由于酰氯比相应的羧酸活性更强,用酰氯作原料的反应也往往产率更高,因此制取酰胺、酯、酸酐时也往往以酰氯为原料,而不是羧酸。与格氏试剂反应时,一分子的格氏试剂与酰氯反应生成酮,然后第二分子格氏试剂可以再将酮转化为三级醇。与活性较低的二烷基铜锂和有机镉试剂反应时,反应只生成酮。芳香酰氯一般不如脂肪酰氯活泼。还原反应:用催化氢化、氢化铝锂、二异丁基氢化铝还原时,酰氯转化为一级醇。用1mol的三(叔丁氧基)氢化铝锂还原则生成醛。用中毒的钯催化剂使酰氯发生催化还原时,也会生成醛,这个方法称为Rosenmund还原反应。氯化铁或氯化铝等路易斯酸催化时,酰氯可以与芳香化合物发生亲电芳香取代反应(傅-克反应),生成芳香酮。反应的机理为:一个类似的反应是Nenitzescu反应(或称Nenitshesku反应),是用酰氯与烯烃在路易斯酸作用下反应生成酮。机理是酰基正离子先与烯烃发生亲电加成生成碳正离子,由于羰基α-氢很活泼,因此消除质子便得到不饱和酮。
相关
- 雄性在双性繁殖的生物中,雄性是指其中负责制造精子的个体(或个体的其中一部分)的性别,而负责制造卵子的则称为雌性。在缺乏雌性的情况下,雄性的个体并不能自我繁殖。虽然是依赖雌性而
- 日耳曼语强变化动词在日耳曼语言中,强变化动词是指借由源自印欧元音变换的母音变化来构造时态的动词。像英语的“sing-sang-sung”即其一例。英语的“Strong verb”一词译自德语的“Starkes Ver
- 分析力学分析力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是对经典力学的高度数学化的表达。可以认为1788年拉格朗日发表的奠基之作《分析力学(Mécanique analytique)》是此分支的开始。经典力学最初的
- KGB国家安全委员会(俄语: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听 帮助·信息,俄文罗马化:Komitet gosudarstvennoy bezopasnosti),通称
- 苯磺酰氯苯磺酰氯是一种有机硫化合物,分子式C6H5SO2Cl。外观为无色粘稠液体,溶于有机溶剂,易水解。与含有O-H或N-H基团的物质反应,利用此性质在有机合成上与醇或胺反应制备磺酸酯与磺酰
- 同工酶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是指性质不同(Vmax和/或Km不同)但催化反应相同的酶,又称为同功异构酶。它们可以以不同的量出现在一种生物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也可以出现在任何真核生物细
- 飛飞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八十三个(九划的则为第八个)。就正体中文中,飞部归于九划部首,而简体中文则归在三划。飞部只以左方、下方为部字。且无
- 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哲学沉思集》(副标题为其中论证上帝的存在和灵魂的不灭)是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所著的一本哲学论文选集,以拉丁语首次出版于1641年。由吕纳公爵(Duc de Luynes)翻译的法
- 格雷德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英语:Carolyn Widney "Carol" Greider,1961年4月15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
- 陈 霖陈霖(1945年11月6日-),祖籍福建福州,出生于四川成都,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的提出者。陈霖于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后留校任教。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