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
✍ dations ◷ 2025-09-18 12:22:49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英语:Two-photon excitation microscopy)是一种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对活体组织进行深度约1毫米的成像。 它不同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其中激发波长短于发射波长,因为两个激发光子的波长长于所得发射光的波长。 双光子激发显微术通常使用近红外激发光,其也可以激发荧光染料(英语:Fluorophore)。 然而,对于每次激发,两个光子的红外光被吸收。 使用红外线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中的散射。 由于多光子吸收,背景信号被强烈抑制。 这两种效果都会导致这些显微镜的穿透深度增加。 由于其更深的组织穿透,有效的光检测和减少的光漂白,双光子激发可以是共聚焦显微镜的优越替代品。借助于强聚焦激光束,产生非线性光学效应,其基于同时到达一个分子中的若干光子(光粒子)的相互作用。 因此,所产生的信号的强度不会随着照射光子的数量而线性增加,而是与平方率(对于双光子效应)或立方率(对于三光子效应)一致。多光子显微镜的操作类似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操作。 然而,虽然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具有50-80 μm的穿透深度,取决于制剂,可以与多光子显微镜一起使用更深的区域,例如,200 μm,在非常有利的情况下甚至可达到1000 μm(= 1 mm)。 活体组织的这一图像可能是用其它方法无法成像。双光子激发采用双光子吸收,这一概念首先由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06-1972年)在1931年的博士论文中描述,并且首次在1961年被Wolfgang凯撒(Wolfgang Kaiser (physicist))使用激光激发在CaF2:Eu2 +晶体中观察到。 艾萨克·阿贝拉(Isaac Abella)于1962年在铯蒸气中表明,双光子激发单个原子是可能的。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镜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具有相似性。双光子显微镜由温弗里德·登克(Winfried Denk)和James Strickler于1990年在康奈尔大学的瓦·韦伯(Watt W. Webb)实验室开创并获得专利。他们将双光子吸收的概念与使用激光扫描仪相结合。在双光子激发显微镜中,红外激光束通过物镜聚焦。 通常使用的钛-蓝宝石激发激光具有大约100飞秒的脉冲宽度和大约80MHz的重复率,允许两个光子吸收所需的高光子密度和通量,并且可以在宽波长范围内调节。 具有325fs脉冲的锁模的Yb掺杂光纤激光器也已用于胶原成像,证明胶原蛋白的穿透深度超过320μm,这相当于当耦合到传统钛-蓝宝石激发激光时可实现的250-300 μm的深度 。
相关
- 传统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之前在不同的
- Sr5s22,8,18,8,2蒸气压第一:549.5 kJ·mol−1 第二:1064.2 kJ·mol−1 第三:4138 kJ·mol主条目:锶的同位素锶(Strontium,旧译作鎴)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r,它的原子序数是38,
- 朔庄省朔庄省(越南语:Tỉnh Sóc Trăng/.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
- 糖尿世界糖尿病日代表符号“包 圈”(Universal blue circle symbol for diabetes.)糖尿病(拉丁语:diabetes mellitus,缩写为DM,简称diabete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特征是患者的血糖长
- 查理曼帝国加洛林王朝(法语:les Carolingiens,旧称Carlovingiens,中世纪拉丁语:Karolingi,又译卡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后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份涉理王
- 地中海型贫血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s),又称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症,简称地贫,是遗传性血液疾病,会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其症状可依不同分型而有所不同,程度可能从无症状到严重。通常
- 可计算性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可计算性理论(Computability theory)作为计算理论的一个分支,研究在不同的计算模型下哪些算法问题能够被解决。相对应的,计算理论的另一块主要内容,计算复杂性理论
- 非传统性爱传统性爱(conventional sex)或香草性爱(vanilla sex)在西方文化是指部分族群或次文化中认为最泛用的人类性行为,一般是指不包含BDSM或恋物癖等的性行为,有时也会有此一词语描述平
- 体内In vivo为拉丁文“在活体内”之意。在科学文献中,in vivo常指进行于完整且存活的个体内的组织的实验,以区别在生物体上移除下来的组织或死亡的组织上进行的实验(对应的拉丁文为
- 苏埃托尼乌斯苏埃托尼乌斯(拉丁语: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约69或75年-130年之后),罗马帝国时期历史学家,属于骑士阶级。他最重要的现存作品是从凯撒到图密善的12位皇帝的传记,即《罗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