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好古(德语:August Conrady,1864年4月28日-1925年6月4日),又作康拉德、康拉迪,德国汉学家、语言学家。
孔好古出生于德国威斯巴登。他早年曾就读于海德堡大学、耶拿大学、莱比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研究古典语文学、比较语言学、梵文等。后来他的研究兴趣又转向藏语与汉语。他在维尔茨堡大学博士毕业后,于1891年起任教于莱比锡大学。1897年任副教授,1920年升任正教授。他曾任莱比锡大学第一任汉学讲座教授,传承了自贾柏莲孜(英语:Georg von der Gabelentz)以来的莱比锡大学汉学研究传统。他的学生包括林语堂、霍古达(英语:Gustav Haloun)、奥托·梅兴-黑尔芬(英语:Otto J. Maenchen-Helfen)、申得乐(德语:Bruno Schindler)、叶乃度(德语:Eduard Erkes)等。其中叶乃度亦是孔好古的女婿,也长期任教于莱比锡大学。孔好古逝世后叶乃度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了此后莱比锡学派的领军人物。
1903年,孔好古曾赴中国京师大学堂讲授德国语言文学。他后来出版的《在北京的八个月》()便记载了这段经历。他的代表作是于1896年出版的《印支语系中使动名谓式之构词法及其与声调别义之关系》()。在书中他详细研究了汉藏语系中的声调,并通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证明了藏语、汉语、缅语等语言的亲缘关系。此外,他还曾与斯文·赫定合作,整理翻译了赫定在楼兰遗址发现的大量文献资料,并著有《斯文·赫定在楼兰所获汉文文书及其他零散文物》()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