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被尊为律宗十一祖,为著名的佛教高僧。
父亲李世珍是清同治四年进士,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李叔同五岁丧父。1898年他到上海,参与“上海书画公会”、“沪学会”,曾就读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与同学曾孝谷创办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茶花女》,开中国话剧之先河。1910年携日本妻子福基回国,福基是李叔同的庶妻,李叔同日本房东的女儿。当年,也是第一个愿意给李叔同做裸体模特的女人。之后他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堂、直隶模范工业学堂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子学校音乐教员。1912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师。1915年应江谦之聘,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图画、音乐;兼教于浙江两级师范。
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扬律宗,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在艺术方面,只保留了书法。其书法质朴无华,独具一格。他的日本妻子福基在他出家之后回到日本,后不知所踪。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六点,他于福建泉州的百原寺写下“悲欣交集见观经”几字,将其托付妙莲法师。三天之后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
“百原寺”应更正为:开元寺温陵养老院见“弘一大师传”:1942年5月,在叶青眼居士及温陵养老院诸人的请求下,移居泉州开元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1897年,李叔同奉母之命,与天津卫芥园俞家茶庄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长叔同二岁,端庄淑静。
1899年,叔同长子葫芦产后即夭折。
1900年农历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次子李准出生。
1904年 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三子李端出生。
1905年,叔同生母王氏病逝。同年秋,叔同东渡日本留学。
1907年,与日本女子福基相爱。后随李叔同返回中国,定居上海。李出家为僧后她返回了日本。有研究者称,李叔同同日籍夫人可能育有一子一女。但至今没有得到证实。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中国,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其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填词命名的《送别歌》,来自十九世纪西方传统曲目,历经一百多年传唱经久不衰,使这首几近陨落约翰·P·奥德威的歌曲成为经典名曲。他1913年作曲作词的《春游》是突破中国音乐单声部的第一部多声部音乐作品,成为标志着中国音乐传统与现代分水岭的经典曲目。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人体写生、引进西方美术、音乐现代教育方法的艺术教育家,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吴梦非等。他后期生涯对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使佛教律宗从绝学臻于显学,撰写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并躬行实践,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
画册
论文
填词
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