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特 (神话)

✍ dations ◷ 2025-08-21 11:30:01 #阿拉伯,女神

阿拉特(英语:Al-lāt;阿拉伯语: اللات),也叫拉特、阿尔-拉特、伊拉特,是女天神和雨神,麦加的三大女神之一。盛行于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地区。其事迹反映于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相关著述,具有重大的宗教影响与历史意义。

拉特可能是与战争有关女神,因为她有不少形象都是头戴钢盔,手拿长枪的女战神形象,有时她还端坐在雄狮之间的宝座上。受到希腊、罗马的影响,拉特的形象概念也可在其他地区发现,在希腊体系中她可被视作雅典娜,罗马体系中则为蜜涅瓦。在纳巴泰和巴尔米拉(今叙利亚地区),就有人们把她与雅典娜相等同。此外,纳巴泰人也将拉特当作众神之母,有时其丈夫为Dushara,有时又被视作是她的儿子,纳巴泰人的碑文上写道拉特与乌札都是Dushara的妻子。也有一说法认为,拉特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冥界女神埃列什基迦勒(Ereshkigal)的别称。

“拉特”一词大概是因避讳神名而出现的代称,由普通名词“伊拉哈特”(女神)加定冠词构成,表示“某女神”、“此女神”、“主要女神”等意思。在叙利亚沙漠中的阿拉伯人神庙里,拉特是对应安拉(Allah)的女神。她是安拉的配偶和众神之母。在阿拉伯中部,她是安拉的女儿,玛纳特(Manat)和乌扎(Uzza)的姐姐;在阿拉伯中部的南方,她是乌扎的女儿,在巴尔米拉特也被列为神,被认为是埃勒的妻子。有些族群还把她视为太阳女神,但更多的是把她看作金星女神,与阿芙萝黛蒂(乌剌尼亚-Urania)相等。希罗多德称她和戴欧尼修斯是阿拉伯人崇拜的唯一的两位神。拉特的信仰在阿拉伯南部并不盛行,反而在阿拉伯北部地区较为盛行,基德里(一个阿拉伯北方的部族联盟)就被认作信仰拉特的重地,其国王有一个银碗内刻着拉特的名字。

拉特被视为塔伊夫城的保护神。据说他的神殿被黄金、玛瑙装饰,而女神则是以一个白色花岗岩的立方体石块为形式被崇拜,有诗歌唱道神殿的周围相当荒凉,没有树叶掉落、也无动物会被猎杀、也无人的血会洒到这。塔伊夫的神庙被摧毁后,穆罕默德(Muhammad)禁止人们在这一地区狩猎和砍伐树木。

相关

  • 丁糖丁糖(Tetrose),又称为四碳糖,是含有四个碳的单糖,分为丁醛糖和丁酮糖两类。D-赤藓酮糖是唯一存在于自然界的丁酮糖。果聚糖:菊粉 · 果聚糖β2→6甘露聚糖:低聚木糖:半乳聚糖:
  • 救世主大教堂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俄语: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东正教教堂,为莫斯科及全俄罗斯牧首的座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
  • 维西尔维齐尔(波斯语:وزير,一译华札尔、维奇尔、维西尔),清代译作倭色尔,指高级的行政顾问及大臣(有时涉及宗教),他们为穆斯林君主如哈里发及苏丹服务,有时可指波斯沙阿的大臣。在现代,维
  • 萨塔亚提凯拉什·萨蒂亚尔蒂(英语:Kailash Satyarthi,1954年1月11日-),出生于印度中央邦维迪斯哈,印度儿童人权运动家。2014年与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ufzai)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湖泊喷发湖底喷发,又称为湖泊喷发(英语:Limnic eruption),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灾害,是由于二氧化碳(CO2)突然从湖底喷发,造成野生动物、牲口及人类窒息而死。科学家相信山崩、火山活动、或是爆炸
  • 陈之骅陈之骅(1934年6月-),浙江杭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49年进入上海市格致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
  • 闵度闵度,字裴卿,号中介,浙江乌程县织里镇晟舍人,祖籍山东济宁,明末清初官员。明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授官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因丁忧回乡家居。明亡仕清。顺治四年(1647年),授官福
  • 多布罗沃茨乡坐标:46°57′N 27°42′E / 46.950°N 27.700°E / 46.950; 27.700多布罗沃茨乡(罗马尼亚语:Dobrovăț, Iași),是罗马尼亚的乡份,位于该国东北部,由雅西县负责管辖,处于布加勒斯
  • 奥姓奥姓是一种罕见姓氏。但分布较广,在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大同、运城、朔州,陕西西安、渭南、韩城,上海松江等地有分布。来源有匈奴奥鞑王的后代;另外复姓奥屯、奥敦、奥鲁改姓为
  • 李茂山李茂山(1960年4月11日-),出生于台湾,台湾男歌手、主持人,因早年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走红而有“星马王子”之称。现定居于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1979年时,参加歌唱比赛得到第一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