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剥皮
✍ dations ◷ 2025-07-15 22:47:57 #剥皮
剥皮是古代的一种酷刑,不同地区有利用不同的方式剥去受刑者的皮肤。一般来说,剥皮时都会尽可能保持皮的完整。在中国古代,会利用水银贯注在受刑者的皮肤与身体之间,从而把他的皮剥出来;而在西方社会,会利用一种特别的剥皮刀去把受刑者的皮肤割去。一般动物在为人类使用前,都会先行剥皮,不论是为了取得它们的毛皮,又或是为了制作标本。作为刑罚方面,剥皮可以是一种酷刑,又或是一种处决的方式,视乎怎样为受刑者去皮。此外,在西方社会的早期现代,亦有因为各种原因而用死者的皮肤制作人皮书的封面。这些原因包括了法律上的原因或宗教上的原因。在现代,在英国有公司推出使用以自愿者死后捐赠的皮肤制成的皮革产品。另外有些具猎奇成分的作品可能会有剥皮的情节出现。剥皮这种刑罚的历史非常久远。现存最古老的文献纪录,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亚述帝国。在当时,国家习惯把战俘或叛乱者钉在他所居住的城市的城墙,以警效尤。而在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亦有把被选作活人祭的人在死后的皮肤剥下。在中古时的欧洲,有在公众面前把背叛者的皮肤或血肉割下的刑罚,这种刑罚一直到了17世纪仍然有在法国执行。在明初,朱元璋立下重典,官员贪污60两银子,一律押往府州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设有“剥皮亭”,处剥皮实草之刑,也就是说:被剥皮者的皮肤还会被填入草料,吊挂在官府,用以警告其他的官员。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又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叶子奇《草木子馀录》)由于剥皮这种刑罚极为残暴,所以在民国成立之后就已被废止。不过,近年仍然有各种医学研究对尸体进行剥皮处理。有关人皮在2007年曾在中国各地展出,引起高度争议。
相关
- 梅兰妮·克莱因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1882年3月30日-1960年9月22日),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生于维也纳,主要贡献为对儿童精神分析以及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 细胞内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是指位于细胞膜内部的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这类受体都为转录因子。因为其激素要穿越细胞膜才能进入细胞内与其结合,所以通常都为脂溶性激
- 盐度在海洋,赤道一带降雨量大,盐度较低。在高纬度地区,溶解的冰降低了盐度。盐度最高的地区是蒸发量高而降雨相对较低的中纬地区。大西洋盐度略高于太平洋。海洋平均盐度是34.7。能
- 鉈4f14 5d10 6s2 6p12, 8, 18, 32, 18, 3蒸气压第一:589.4 kJ·mol−1 第二:1971 kJ·mol−1 第三:2878 kJ·mol主条目:铊的同位素铊(拼音:tā,注音:ㄊㄚ,粤拼:taa1;英语:thallium)是化
- 罗丹美术馆罗丹美术馆(法语:Musée Rodin)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的美术馆。于1919年开幕,馆中展示著名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的作品。48°51′19″N 2°18′57″E / 48.85528°N 2.31583°E /
- 交尾交配是指的是生物的生殖细胞进行交换,导致受精和繁殖的活动。家畜之间的交配活动通常也可称为配种。昆虫、鸟类和卵胎生鱼类的交配活动可以称为交尾。雄性的精子会进入雌性体
- 一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英文:Adenosine monophosphate,简称AMP),又名5'-腺嘌呤核苷酸或腺苷酸,是一种在核糖核酸(RNA)中发现的核苷酸。它是一种磷酸及核苷腺苷的酯,并由磷酸盐官能团、戊糖核酸糖
- 马斯喀特坐标:23°36′N 58°35′E / 23.600°N 58.583°E / 23.600; 58.583马斯喀特(阿拉伯语:محافظة مسقط)是阿曼的首都,也是该国第一大城市,人口646,024人(2005年)。《郑和航
- 703年前9世纪 | 前8世纪 | 前7世纪前720年代 前710年代 | 前700年代 | 前690年代 前680年代前708年 前707年 前706年 前705年 前704年 | 前703年 | 前702年 前701年 前700年 前
- 吠陀支吠陀支(梵语:vedāṅga)即所谓吠陀的“六支”。婆罗门教的一大类文献,被认为是吠陀的补充说明,多半以歌诀式的“经”体写成。有人认为,这些文献实际并不属于吠陀,而只是对当时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