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谱

✍ dations ◷ 2025-11-03 02:21:23 #记谱法,敦煌,Unicode未收录文字,唐朝音乐

《敦煌乐谱》,又称《敦煌曲谱》或《敦煌琵琶谱》,是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一组琵琶乐谱,属于工尺谱的一种,抄写日期为晚唐至五代。记谱法使用的音乐符号有23个,类似汉字部首、注音符号或日语片假名,成为今人无法识别的“天书”。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带走的经卷中有其中三卷:《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P.38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尔雅》(P.37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佛本行集经尤波离品次》(P.353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比较特别的是这三卷经卷的背面都写有乐谱,现均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

P.3808中收录的曲谱有25首,其中有一些曲名相同,但内容不同:

P.3719只书写一小段《浣溪沙》曲谱,曲名下方旁注有“慢二急三慢急三”。

P.3539背面第一行是《佛说阿弥陀经》或者《金刚经》的第一句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第二行书“敕归义军节度使牒”练习稿,再之后是只写了20个音符的乐谱。

最早研究敦煌乐谱的破解是日本的学者林谦三(日语:林謙三),后来任二北、饶宗颐等人也尝试过破解,但均未达成共识。它和唐俗乐二十八调的破译,曾被认为是中国古乐研究领域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1982年陈应时发表《解读敦煌乐谱的第一把钥匙》,首创了“掣拍说”理论,对乐谱的定弦、节奏、同名曲重合等问题作出合理的解译。

1992年10月10日,原甘肃敦煌艺术剧院院长席臻贯成功破译了敦煌乐谱上的音乐符号,收录破解后曲谱的《敦煌古乐》图书和磁带由敦煌文化出版社和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

敦煌乐谱符号尚未在Unicode中收录,但已有相关编码方案提案,收录的编码范围为1D280-1D2DF,所属的区块名为“中国音乐符号”(Chinese Musical Symbols)。

相关

  • CAl有机铝化合物是指含有碳-铝键的化合物。有机铝化学是有机金属化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历史上第一个有机铝化合物(C2H5)3Al2I3于1859年发现,之后,在1865年,Buckton和Odling用二
  • 风温风温是指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
  • Cu(PhCOO)sub2/sub苯甲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C6H5CO2)2。该化合物有时会用作烟火中的蓝光源。实验室里,苯甲酸铜可以由苯甲酸钾和硫酸铜反应得到:苯甲酸铜有至少两种结构,其结构取决于
  • 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无症状性前列腺炎(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为无症状(asymptomatic、无病征)的病症,而其前列腺有发炎病征。它应该与其他形式的前列腺炎,如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 贾南德拉贾南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尼泊尔语:ज्ञानेन्द्र वीर बिक्रम शाहदेव;IAST:Jñānendra Vīra Bikrama Śāh,1947年7月7日-)是尼泊尔沙阿王朝的末
  • 提图斯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与父亲维斯帕先同名),史学家通称为提图斯,教会中文作提多王,41年(一说为39年)12月30日—81年9月13日。罗马帝国弗拉
  •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decomposition reaction)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类型之一,是指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分解成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或化合物的反应。例如: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氯酸钾
  • 内比都动物园坐标:19°51′50″N 96°15′21″E / 19.863937°N 96.255815°E / 19.863937; 96.255815内比都动物园(缅甸语:နေပြည်တော် တိရိစ္ဆာန် ဥယျာဉ်;发音:)位
  • 亨利希·曼亨利希·曼(Luiz (Ludwig) Heinrich Mann,1871年5月27日-1950年5月11日),也译作海因里希·曼,重要的德国作家之一,托马斯·曼的哥哥。曼出生于德国吕贝克,逝世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
  • 亨利·穆奥亨利·穆奥(法语:Henri Mouhot,1826年5月15日-1861年11月10日),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以重新发现吴哥闻名,著有《暹罗柬埔寨老挝安南游记》(法语:Voyage dans les royaumes de Siam,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