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吻龙

✍ dations ◷ 2025-08-08 04:41:15 #高吻龙
高吻龙属(学名:Altirhinus)是鸭嘴龙超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下白垩纪的蒙古。高吻龙是双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但在摄食时则可以四足站立的。整个身长由鼻端至尾巴可能约8米。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估计其身长约6.5米,体重约1.1公吨。单是头颅骨就有760公分长,高吻龙有宽广的口鼻部,鼻端上有一个明显的高拱,高吻龙亦因此得名。高吻龙是于1998年被命名,名字是由拉丁文的“altus”(意即“高”)及古希腊文的“rhinos”(即“鼻子”的意思)。当中只有一个种,学名为“A. kurzanovi”,是为纪念苏联著名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于1981年发现此恐龙的化石标本。所有已知的高吻龙标本都是于1981年由苏联及蒙古科学家的共同考察团所挖掘的,发现于蒙古东戈壁省的Khukhtek地层。该地层是于下白垩纪阿普第阶至阿尔布阶生成,距今约1亿2500万到1亿年前。这个地层也发现鹦鹉嘴龙及原始甲龙科的沙漠龙等化石。目前已发现不同年代及大小的化石标本。正模标本(编号PIN 3386/8)是一个左面完整保存的头颅骨,及一些颅后的手、脚、肩及骨盆。另外,还发现一些头颅骨碎片、一些肋骨、脊椎碎片、及一个完整的前肢。第三个标本则有很多四肢的骨头,及一列34节的尾椎。两个更小的骨骼碎片亦被发掘,被认为是属于幼龙的。高吻龙的化石原先被认为是属于1952年发现的东方禽龙(Iguanodon orientalis)。但是东方禽龙的化石都只是碎片,几乎不能与欧洲的贝尼萨尔禽龙(I. bernissartensis)分辨。由于东方禽龙与1981年发现的标本没有不同的特征,而该标本却又明显不是属于禽龙,所以必须替标本立一个新名。在1998年,英国古生物学家大卫·诺曼(David B. Norman)就将其命名为库氏高吻龙(Altirhinus kurzanovi)。高吻龙是先进的禽龙类,也是基础鸭嘴龙科恐龙,但是在属及种的安排上却有着分歧。在最初的描述中,它是与禽龙属及无畏龙属同样包括在鸭嘴龙科中。而其他后期的分析发现,高吻龙却是比这两个属更为衍化,但较始鸭嘴龙属、原巴克龙属及鸭嘴龙属原始。而较早的两项研究都将原赖氏龙放在高吻龙与鸭嘴龙之间,但后者则认为两个属都是同一分支。而只有一项研究指福井龙较高吻龙为原始。高吻龙很多方面的构造都引起对其习性的猜测。由于高吻龙的前肢约为后肢的一半长度,它似乎主要是双足行走的。但是它的腕骨厚而结实,手掌上的三只中间手指较宽、高度延长,末端有蹄状的骨头,可见它的前肢亦是用来支撑重量。就像其他鸟脚亚目,高吻龙会有很多时间是保持四足姿势,可能是当摄食时。虽然前肢的中间三只手指很厚,可能用作支援重量,而最外侧的手指却是另一个情况。就如禽龙属,第一只手指是一个简单的尖锐尖刺。除了用作防卫外,这尖刺可能用作破坏水果或种子的硬壳。第五只手指可以做出与其他手指相对的动作,可能是用作抓食物。在其口部前端的角质喙嘴,及口部两边的主要牙齿之间有着很大的裂口,令两个部分能分开运作,所以高吻龙可以一边用喙嘴剪撕裂食植物,一边用牙齿咀嚼。很多植食性的哺乳动物都有着相似的适应特征,利用它的门牙来撕裂食物,而不影响臼齿咀嚼。高吻龙是其中一种先进的禽龙类,口鼻部前端扩大。这是可能与鸭嘴龙科趋同演化的例子。这些适应特征是很多植食性哺乳动物也有的。现今的牛、马及白犀牛都有宽的口鼻部,而所有都是食草动物。草一般都是在地面上,若高吻龙的宽口鼻就如其他物种一样用作食草,这可以解释了它那负载重量的前肢,是为使头部能更贴近地面。高吻龙那个鼻拱的特征是由鼻骨形成的,而在澳洲的木他龙身上亦有发现类似的结构。这个鼻拱有很多不同功能的建议。它可能是存放冷冻血液、保存水分、或提高嗅觉的组织。或者,它可以发声或影像以促成动物间的沟通。由于只发现了两个头颅骨,有可能这个鼻拱只是存在于某一性别,但无论是那一性别,它都可能是作为性征,就像现今的象海豹。

相关

  •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英语:causality 或 causation)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
  • 鸦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Opioid)是具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用途是镇痛。阿片类药物通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阿片类受体(Opioid receptor)起作用。这些阿片类受体能引发有益的
  • 盗汗汗液,或汗,是由人等高等动物透过汗腺所分泌出的液体。汗的分泌受到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总成分的98%到99%,其余物质为氯化钠,极少量的尿素、氨和其他盐类
  • 成土作用成土作用是土壤形成的过程,也称为成土过程,这也是母质产生肥力而转变成土壤的过程。母质又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因此从母岩变成土壤,实际上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不同过程,即从母岩形
  • 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英语:Stoicism),斯多葛又译斯多噶或斯多亚,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思想流派,哲学家芝诺于公元前3世纪早期创立,在雅典时他常“在门廊”(希腊语发音为斯多噶)讲学,传人有克雷安德
  • 纳-德内语系纳-德内语系(英语:Na-Dené languages),或作纳-得内语系、纳-达内语系或纳-德内诸语言,都是指北美洲原住民的一个建议中的语系,主要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包括西北地区、育空地区及其邻
  • PfamPfam是一个蛋白质家族数据库。此数据库会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进行多重序列比对以及加上蛋白脚注。Pfam中所登录的每一个蛋白质家族可以:Pfam内的蛋白质家族描述由维基百科使用
  • 伊斯兰教国家穆斯林世界有几种含义。在宗教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坚持伊斯兰教法的国家。在文化意义上说,它指的是伊斯兰文明,不包括生活在该文明的非穆斯林(齐米)。在现代的地缘政治意义上,该术
  • 形成层形成层是一个植物组织层,提供未分化细胞给植物生长。有几种不同种类的形成层被发现在植物的茎和根中:
  • 硝酸根硝酸盐是一个多原子离子其分子式NO3−和分子量62.0049克/mol。硝酸盐同样描述为有机官能团RONO2。这些硝酸酯是一专业炸药。CP#3是硝酸根离子NO3−形成的盐。许多金属都能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