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子

✍ dations ◷ 2024-07-07 20:54:31 #正子
6969910938291000000♠9.10938291(40)×10−31 kg 6996548579909460000♠5.4857990946(22)×10−4 u −1 u正电子(又称阳电子、反电子、正子)是电子的反粒子,即电子的对应反物质。它带有+1单位电荷,+1.6×10-19C,自旋为1/2,质量与电子相同,皆为9.10×10-31kg。正电子与电子碰撞时会产生湮灭现象,这一过程遵守电荷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在高能情况下,湮灭会生成其他基本粒子。在低能情况下,正负电子湮灭主要生成两个或三个光子(有时也会生成更多光子)。另外,电子和正电子在湮灭之前有时会形成亚稳定的束缚态,即电子偶素。根据电子和正电子的不同自旋状态,电子偶素分为单态(1S0,总自旋为0)和三重态(3S1,总自旋为1)。在真空中,单态电子偶素的半衰期为125ps。三重态电子偶素的半衰期为142ns。当能量超过1.02兆电子伏特的光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成对产生),或者在放射性元素的正β衰变中(通过弱相互作用),都有可能产生正电子。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发表了一份论文,当中提出电子能够拥有正电荷及负电荷。在这份论文中,狄拉克首次引进了狄拉克方程,这条方程统一了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及电子自旋,而自旋当时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用于解释塞曼效应。论文中狄拉克并没有明确地预测新粒子的存在,但他允许电子可以用正能量或负能量作解。正能量解成功解释了实验结果,但负能量解却令狄拉克相当困惑,因为在他的数学模型中负能量解跟正能量解一样有效。在量子力学中是不能够无视负能量解的,这点就跟经典力学很不一样;双重解意味着电子有可能会在正负能量态间自发跳跃。然而,实验并没有观测到这样的跃迁。狄拉克把这个理论与观测间的冲突称为“未解决的难题”。狄拉克于1929年十二月撰写了一份后续论文,尝试解释相对论性电子那无可避免的负能量解。他的论点是“……具有负能量的电子在外加(电磁)场中移动就像它携带了正电荷”。他继续论述说所有空间都可被视为充满负能量态的“海”,因此这样就阻止了电子在正能量态(负电荷)与负能量态(正电荷)间的跃迁。论文同时探讨了质子是这种海中的岛的可能性,及这种岛其实是负电荷电子的可能性。狄拉克承认,质子与电子的巨大质量差是一个难题,但同时表示将来的理论“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狄拉克使用质子作为电子的负能量解,罗伯特·奥本海默表示强烈反对。他断言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氢原子就会瞬间自爆。狄拉克被奥本海默的论点说服,于是在193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预测存在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一样,并且与电子接触时会互相湮灭。理查德·费曼及在他之前的厄恩斯特·斯蒂克尔堡,提出了一种对狄拉克方程负能量解的诠释,就是正电子是逆时间而行的电子。逆时间而行的电子,其电荷为正电荷。约翰·惠勒援引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电子都共有的性质,同时指出在有自相互作用的复世界线上,“它们都是一样的电子”。后来,南部阳一郎将这样的一套理论,应用于所有物质-反物质对的创生与湮灭,还说明了“平常所见成对的最终创生与湮灭,并不是创生与湮灭,而是移动中的粒子改变方向而已,从过去到将来,又或是从将来到过去”。现时物理学家已经接受了逆时间观点,与其他绘景等价,但这个诠释却没有宏观的“因果”,因为微观物理描述并没有因果。德米特里·斯科别利岑(Dmitri Skobeltsyn)最早于1929年观测到正电子。在尝试用威尔逊云室来侦测宇宙射线中伽马辐射的时候,斯科别利岑探测到一种行动像电子的粒子,但它在磁场中的弯曲方向与电子相反。同样地,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赵忠尧在1929年也注意到类似的实验结果,显示有一种性质像电子的粒子,但其电荷为正,不过由于实验结果并非决定性,所以赵忠尧并没有继续追查这个现象。卡尔·安德森于1932年8月2日发现正电子,亦因此于1936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正电子”(positron)一词是由安德森所创的。正电子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反物质,因此当时成了反物质存在的证据。在发现时,安德森让宇宙射线通过云室及铅片。仪器被磁铁包围,而这些磁铁使不同电荷的粒子向不同的方向弯曲。每一粒通过照相底片的正电子,都会有一条离子轨迹,其曲率对应电子的质荷比,但轨迹方向与电子相反,意味着它的电荷也与电子相反。后来安德森在忆述往事时写道,假若之前赵忠尧的研究有后续的话,那么正电子在那个时候就会被发现了。在安德森公布发现正电子的时候,巴黎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与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夫妇已经持有有正电子轨迹的老照片,不过他们当时认为那轨是属于质子的,因此不予理会。新的研究大大地增加了正电子的生产量。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团队,用特高亮度的短距离激光轰击一片1毫米厚的金箔,成功生产出1000亿个正电子。某些粒子加速器实验需要使正电子与电子在相对论性速度下对撞。高撞击能量与这些物质─反物质湮灭,能生成一整束各种各样的亚原子粒子。物理学家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碰撞,来测试理论预测及寻找新的粒子。放射性核素(示踪物)所发射的正电子与生物体内电子湮灭所产生的伽马射线,可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来探测。PET扫描器能做出详细的三维图像,显示人体的新陈代谢。材料研究中通常采用正电子湮没谱学(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oscopy, PAS)技术,用于探测固体材料中的空位、位错等微观缺陷。

相关

  • 止吐药止吐剂(英语:Antiemetic),又称止吐药,广义上的止吐药指一切用于治疗恶心与呕吐的药物。由于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由多种因素引起,故不同作用机理的止吐药只能针对其中一种或多
  • 南亚南亚(英语:South Asia)是术语,以替换百年老词“印度次大陆”,这老词用来代表亚洲大陆的南部地区,主要是位于印度板块和向南投射到印度洋的地方。是亚洲的一个亚区(英语:subregion),泛
  • PubChemPubChem,即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是一种化学模组的数据库,目前由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维护。PubChem可经由网站直接存取,数以百万计的化学组成资料集可经由FTP免费下载。
  • 芝麻芝麻(学名:Sesamum indicum),别名胡麻、脂麻、油麻,是胡麻科胡麻属植物。虽然它的近亲在非洲出现,但品种的自然起源仍然未知。它遍布世界上的热带地区。在温带地区也有种植,比如中
  • 中央静脉导管深静脉血栓是在深静脉形成的血栓,常形成于下肢或骨盆部位深处的静脉。有时也形成于上肢的静脉(这被称为Paget-Schrötter综合症(英语:Paget–Schroetter disease))。近期接受外科
  • 布尔函数在数学中,布尔函数(Boolean function)描述如何基于对布尔输入的某种逻辑计算确定布尔值输出。它们在复杂性理论的问题和数字计算机的芯片设计中扮演基础角色。布尔函数的性质在
  • 约翰·肯德鲁约翰·肯德鲁爵士,CBE,FRS(英语:Sir John Kendrew,1917年3月24日-1997年8月23日),英国生物学家,196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17年出生于英国牛津。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
  • 王政时期罗马王政时代或罗马王国(拉丁语:REGNVM ROMANVM)是指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的古罗马,此时的罗马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尚未建立共和国。罗马王国时期,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
  • 甲氧氟烷甲氧氟醚(INN),商品名Penthrane,是种在1970和80年代相当流行的卤代醚全身麻醉药。本化合物由威廉·穆勒(William T. Miller)在曼克顿计划的技术积累之上于1948年首次合成。甲氧氟
  • 吕梁构造期吕梁构造期,简称吕梁期,是古元古代(25-18亿年前)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