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烷

✍ dations ◷ 2025-10-20 09:51:36 #环己烷
环己烷,环烷烃的一种,也称六氢化苯。分子量:84.160。沸点:80.74℃。凝固点:6.5℃。无色,易燃,微溶于水,具有挥发性,微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无腐蚀性,分子式:C6H12。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环己烷主要用于合成尼龙的原料己二酸和己内酰胺。 环己烷是非极性溶剂,在涂料和清漆中有较广泛的应用。相对与苯来说环己烷毒性要小,因此在医药上用环己烷作为苯的替代溶剂。工业上一般是通过苯的氢化来合成,也可以通过石油的催化重整再经分馏得到。苯催化加氢一般选择镍,钯,铂等作为催化剂,加氢反应为放热反应。通过在石油中蒸馏得到环己烷只有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1894年,阿道夫·冯·拜尔以庚二酸的狄克曼缩合反应开始并后接一系列还原反应合成环己烷:同年,E. Haworth和W.H. Perkin Jr.(1860年-1929年)以1,6-二溴己烷的武兹反应开始并以相同方式合成环己烷: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合成路线最终得到的产物比环己烷沸点高10℃,这一难题于1895年由Markovnikov、N.M. Kishner和Nikolay Zelinsky解决,他们将产物烷重新确定为甲基环戊烷,是由环己烷发生意想不到的重排反应生成的。环己烷与亚硝酰氯发生光化学反应得到环己烷肟,后者经贝克曼重排生成内酰胺,再开环聚合得到尼龙-6。这个工艺使得环己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可以萃取海水中微量的碘。另外,由于近年发现己烷有潜在的致癌可能,所以在西欧国家的实验室已经禁用己烷来过管柱层析,而用环己烷替代。

相关

  • in vivoIn vivo为拉丁文“在活体内”之意。在科学文献中,in vivo常指进行于完整且存活的个体内的组织的实验,以区别在生物体上移除下来的组织或死亡的组织上进行的实验(对应的拉丁文为
  • 物性论《物性论》(De rerum natura) 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卢克莱修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的哲理长诗。《物性论》一诗分为6卷,用抑扬六步格写成,其内容主要是阐明伊壁鸠鲁的哲
  • Fesub3/subC铁素体(α-Fe) 针状铁素体(acicular α-Fe) 奥氏体(γ-Fe) 马氏体 珠光体(88%铁素体,12%碳化三铁) 贝氏体 粒滴斑铁(珠光体及渗碳体的共晶    混合物,含碳量4.3%) 碳化三铁(Fe3C) β铁
  • KnolKnol 是Google公司的一个计划,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类似维基百科或大众百科(Citizendium)的网站,让网友可参与编写知识性内容。“Knol”是 Google 自创的新词,取自 Knowledge(知识),是“
  • 媒介媒介或媒体是传播渠道、手段或工具,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可以指:
  • 多格拉语多格拉语(डोगरी / ڈوگری ‬),巴基斯坦常称为帕哈里语(पहाड़ी / پہاڑی‬),是印度-雅利安语支的语言,大约有500万人作为母语。多格拉语分布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主
  • 麦金农罗德里克·麦金农(英语:Roderick MacKinnon,1956年2月19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因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功能的物理化学属性的研究,尤其是X射线晶体
  • 对鲁尔区的占领占领鲁尔(德语:Ruhrbesetzung)是指法国与比利时军队由于德国未能及时偿还赔款而于1923年至1924年间对于鲁尔区的军事占领。在一战结束后不久,鲁尔区曾于1918年至1919年间在协约
  • 众数众数(英语:mode)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值。例如{2,3,3,3}中,出现最多的是3,因此众数是3,众数可能是一个数,但也可能是多个数。在离散概率分布中,众数是指概率质量函数有最
  • 红毛港飞凤寺坐标:22°35′06″N 120°20′32″E / 22.584989°N 120.342180°E / 22.584989; 120.342180红毛港飞凤寺位于台湾高雄市凤山区,原位于小港区红毛港埔头仔,是当地角头庙。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