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

✍ dations ◷ 2024-07-05 03:09:02 #爱沙尼亚
– 欧洲(绿色及灰色)– 欧盟(绿色)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通称爱沙尼亚(爱沙尼亚语:Eesti,爱沙尼亚语发音: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波罗的海国家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由大陆部分和波罗的海的2222个岛屿组成,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东临楚德湖,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总面积42,388平方公里,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该国主体民族爱沙尼亚人属于芬人诸民族(英语:Finnic peoples)。该国目前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为世界高收入经济体之一。爱沙尼亚地区的史前先民是属于芬兰-乌戈尔人的爱沙尼亚族人。至1227年,爱沙尼亚渐被丹麦和日耳曼人的利窝尼亚骑士团(持剑骑士团)征服,基督教因而进入。自此以后,爱沙尼亚多次由北欧各列强统治,其中包括丹麦、瑞典、波兰,最终被俄国兼并。18世纪被俄罗斯沙皇国吞并,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独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再次被苏联吞并。1991年,爱沙尼亚再次恢复独立。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Eesti)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称那些住在东斯堪的纳维亚的部族们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用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词“aestii”来形容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自己广泛运用“Eesti”来称这个国家,该名称不早于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Baron Dellingshansen)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将芬兰、爱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红军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1918年11月,德国爆发11月革命,随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苏俄借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国内的德裔居民组建了志愿军团,和新组建的爱沙尼亚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1919年2月1日,曾经率兵参加芬兰内战的德国将军戈尔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领由德国军人组成的“自由军团”(Freikorps)前往爱沙尼亚援战,最终令苏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苏俄“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国的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的秘密附件中,两国划分了在波兰和波罗的海的势力范围:“如果对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和立陶宛所属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边界……如果对于属于波兰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大体上应为纳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根据这一秘密附件,苏联于9月25日与爱沙尼亚开始谈判,9月28日与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在战争期间占领某些港口和军事设施、并在有关地区驻军的权利。1940年6月16日,苏联向爱沙尼亚提出所谓“保证实施互助条约和防止反苏挑衅行为”的要求,随后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员,废除宪法,建立了共产党政府。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的占领和吞并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承认,美国还冻结了爱沙尼亚国家银行存放在美国的黄金储备。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亲卫队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苏联再度占领爱沙尼亚,原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理约里·乌尔洛特斯宣布成为总统(原总统康斯坦丁·帕茨已于1940年被苏联逮捕),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方。由于爱沙尼亚人与德国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立陶宛、西乌克兰的类似游击队战斗至1950年代),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为了报复爱沙尼亚人参与苏德战争,苏联还调整了该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了俄罗斯。从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以改变该共和国的人口构成。至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该共和国内的比例已从1941年的90%下降至48%。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控制有所放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爱沙尼亚人被允许与外国联系,1960年开通了塔林至赫尔辛基的轮渡。在爱沙尼亚可以接收到芬兰的电视节目,但电视要经过特殊改造。戈尔巴乔夫时代,对爱沙尼亚的控制进一步放松,该国开始出现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及政党,例如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绿党、爱沙尼亚民族独立党等。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89年8月23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发起了“波罗的海之路”人链,纪念三国同在二战中被苏联非法占领,追求恢复独立。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国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号,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8·19政变,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主席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八一九政变失败后,苏联国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9月6日决定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并委托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和以平等的成员身份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06年9月23日,经过两阶段的总统选举,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当选。爱沙尼亚位于东经21.5与28.1度、北纬57.3与59.5度之间,波罗的海东岸,总面积为45227平方公里,海拔平均只有50米。自然资源匮乏,油页岩、石灰岩为主要矿产,森林遍布国土的47%。爱沙尼亚境内有1400个湖泊(大多数都较小,最大的为楚德湖,面积为3555平方公里),沼泽众多,海岸线长达3794公里,有许多海湾、海峡和岛屿。其中岛屿大约有1500个,最大的两个自立成省(即萨列省和希尤省);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点海拔317米。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600-700毫米,较湿润。国家元首为总统,每五年由议会选出,行政机构为内阁,由1名由总统提名的总理和14名部长组成。内阁成员由议会批准,总统任命。爱沙尼亚议会(爱沙尼亚语:Riigikogu)为爱沙尼亚的最高立法机构,由101个议席组成。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为4年。爱沙尼亚最高法院(Riigikohus)为爱沙尼亚的最高司法机构,由17名法官组成,法官主席由总统提名,议会指派,任期为终生。爱沙尼亚全国分为15个县(或译“省”;爱沙尼亚语:maakond,复数:maakonnad),分别是: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由于其高速增长的经济,爱沙尼亚经常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1929年,爱沙尼亚建立了一种稳定的货币——爱沙尼亚克朗。该货币由中央银行——爱沙尼亚银行发行。贸易集中于当地市场和西欧,尤其是德英两国。商务活动中仅有3%是与俄罗斯进行的。二战以前,爱沙尼亚是个农业国。其生产的黄油、牛奶和奶酪在西欧市场声名卓著。在1940年苏联的首次强行吞并跟后来二战中纳粹德国和苏联相继占领削弱了爱沙尼亚的经济。战后,社会主义化使爱沙尼亚的经济和工业融入到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之中。1999年,爱沙尼亚经济遭受自1991年独立以来最严峻的危机,主要原因为受到1998年8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爱沙尼亚于1999年9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仍在为能源供应、电信、铁道等国营单位进行私有化。爱沙尼亚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目前爱沙尼亚经济发展迅速,资讯科技发达。不少芬兰公司将部分运营部门搬入爱沙尼亚,促进经济发展。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正式加入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第17个国家。爱沙尼亚天然资源包含油页岩、石灰石,还有覆盖47%领土的森林(直至2017年,森林覆盖面积已经增加到51%)。除了油页岩和石灰石,爱沙尼亚还有很多磷矿、沥青铀矿和花岗岩。近年,由于在纳尔瓦电厂的老化,于2016年前如没有进行改造便要关闭,公众争论是否要建造一座核电厂以确保能源供应。爱沙尼亚统计局2012年5月31日公布了独立以来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总人口129.4万人,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减少75816人,下降5.5%。总人口中,男性60万人,占比46.4%,女性69.4万人,占比53.6%。爱沙尼亚族占68.7%,俄罗斯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国籍人口占1.5%。人口的年龄构成上,与第一次普查时相比,儿童(0-14岁)占比由18%下降至15%,65岁以上老年人口由15%上升至18%,劳动人口(15-65岁)比例与上一次持平,占67%。此次人口普查的起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至2012年3月31日爱沙尼亚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有很密切的联系。俄语也是重要语言。在爱沙尼亚较大的城镇里,英语知识相当普及。多数俄罗斯族人也通爱沙尼亚语,从2007年起,俄语学校也逐步增加爱沙尼亚语课程。德语也很常用。爱沙尼亚人宗教信仰不强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数为基督新教路德宗。俄罗斯人信仰正教会。源于古代拜物教的宗教传统也有一定的保留。爱沙尼亚正规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3和14世纪,当第一所修道院和教堂学校成立时。爱沙尼亚语的第一本启蒙读本出版于1575年。最古老的大学是塔尔图大学,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1632年建立。在1919年,大学课程第一次以爱沙尼亚语教学。爱沙尼亚今天的教育分为普通、职业和业余爱好。教育制度基于四个层次: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了广泛的学校网络和配套的教育机构。爱沙尼亚教育体系由国立、市立、公立和私立机构组成。爱沙尼亚目前有589所学校。根据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爱沙尼亚中学学生的表现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2010年,该国的教育体系质素排名第13名,远高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此外,大约89%25至64岁的爱沙尼亚成年人相当于高中学历,这是工业化世界中最高的比率之一。爱沙尼亚学术高等教育分为三个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研究。在某些专业(基础医学研究、兽医、药学、牙医、建筑工程师和课堂教师课程)中,学士和硕士的等级被整合为一个单元。爱沙尼亚公立大学比应用高等教育机构有更多的自主权。除了组织大学的学术生活外,大学还可以制定新的课程、制定录取条款和条件、批准预算、批准发展计划、选举校长、以及就资产事宜作出有限决定。爱沙尼亚有数量适中的公立和私立大学。最大的公立大学是塔尔图大学、塔林理工大学、塔林大学、爱沙尼亚生命科学大学(Eston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爱沙尼亚艺术学院(Estonian Academy of Arts);最大的私立大学是爱沙尼亚商学院(Estonian Business School)。爱沙尼亚目前尚未与四个联合国成员国建交,分别为:北朝鲜、不丹、也门和刚果(布)。爱沙尼亚与中华民国曾在1937年12月21日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1940年8月6日,因苏联吞并而中止。爱沙尼亚于1991年9月1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法国 - 巴黎 英国 - 伦敦 德国 - 柏林 荷兰 - 阿姆斯特丹 比利时 - 布鲁塞尔 卢森堡 - 卢森堡市 瑞士 - 伯尔尼 奥地利 - 维也纳 爱尔兰 - 都柏林 摩纳哥 - 摩纳哥 列支敦士登 - 瓦杜兹丹麦 - 哥本哈根 挪威 - 奥斯陆 瑞典 - 斯德哥尔摩 芬兰 - 赫尔辛基 冰岛 - 雷克雅未克西班牙 - 马德里 葡萄牙 - 里斯本 意大利 - 罗马 希腊 - 雅典 土耳其 - 安卡拉 塞浦路斯 - 尼科西亚 梵蒂冈 - 梵蒂冈城 圣马力诺 - 圣马力诺 马耳他 - 瓦莱塔 安道尔 - 安道尔城波兰 - 华沙 捷克 - 布拉格 爱沙尼亚 - 塔林 拉脱维亚 - 里加 立陶宛 - 维尔纽斯 乌克兰 - 基辅 匈牙利 - 布达佩斯 斯洛伐克 - 布拉迪斯拉发 白俄罗斯 - 明斯克 摩尔多瓦 - 基希讷乌 俄罗斯 - 莫斯科罗马尼亚 - 布加勒斯特 保加利亚 - 索非亚 黑山 - 波德戈里察 科索沃 - 普里什蒂纳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萨拉热窝 北马其顿 - 斯科普里 阿尔巴尼亚 - 地拉那 塞尔维亚 - 贝尔格莱德 斯洛文尼亚 - 卢布尔雅那 克罗地亚 - 萨格勒布

相关

  •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瑞典语:Nobelpriset i kemi)是诺贝尔奖的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根据诺贝尔的
  • 司他夫定司他夫定(英语:Stavudine)也称为 d4T,是预防及治疗艾滋病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主要市售药名为滋利特(英语:Zerit) 。一般推荐和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一起使用,在受到针扎伤害(英语:needl
  • 物质物质具有科学上和哲学上的双重含义,详见下面。物质是一个科学上没有明确定义的词,一般是指静止质量不为零的东西。物质也常用来泛称所有组成可观测物体的成分 。所有可以用肉
  • 生物物理学生物物理学(英语:Biophysics)是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的物理特性。生物物理涵盖各级生物组织,从分子尺度到整个生物体和生态系统。它的研究范围有时会与生理学、生物
  • 落矶山斑点热落矶山斑点热是在美国最严重及广泛报告的立克次体疾病,亦在美洲等地有病例。落矶山斑点热在其他国家亦被称为“蜱斑疹伤寒”、“托比亚热”(哥伦比亚)及“圣保罗热”或“斑疹热
  • 抗体酶抗体酶(Abzyme)也称催化性抗体,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它是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性的结合产物,其实质是一类在可变区赋予了酶活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酶的历史可
  • 囊泡虫类囊泡虫总门(学名:Alveolata)是一大类原生生物.囊泡虫类可分为4个门, 在形态上具有非常大的多样性,但根据细胞内的超微结构与基因具有密切亲缘关系:帕金虫属(Perkinsus)可能属于
  • 韦格纳肉芽肿肉芽肿并多发性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缩写为GPA),旧称韦格纳肉芽肿(英语:Wegener's granulomatosis,缩写为 WG),又译为华格纳氏肉芽肿,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发生原因不
  •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英语:fatty liver disease,简写FLD),又叫肝积脂病或肝性肥胖症,是可逆转的病情。大甘油三酸酯脂肪液泡通过脂肪变性(steatosis)积累在肝细胞(Hepatocyte)。这是用鹅制作鹅肝(法
  • 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英语:DNA virus),又称D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DNA。一般为正链DNA病毒。医学导航: 病毒病病毒(蛋白质)/分类cutn/syst (hppv/艾滋病, 流感/疱疹/人畜共患)/人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