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曼(噶玛兰语:Saliman/iRanay),又称作狩猎之神,乃是台湾噶玛兰族神话中司掌猎物和动物保护的神祇,也可用以形容兽之精灵(兽灵)。
根据日本学者清水纯于1998年的《噶玛兰族神话传说集》中表示,萨利曼可能源自于噶玛兰语中的“iRana”,意思为‘能够保祐狩猎丰收的猎物头盖骨及下颚骨’,而这些骨头则具备使猎人狩猎丰收的灵力。然而不同的萨利曼在实力上也有所不同,同样也会使狩猎丰收的程度有所不一:179。
虽然萨利曼是一种栖居于猎物头骨或颚骨的超自然灵体,不过却可借由祭拜兽灵屋(Pacalaan)当中的萨利曼,使得与猎人产生互惠的关系,因此萨利曼会为了供品而将自己的同类引到猎人所设置的陷阱旁边,帮助猎人猎捕:179。
因此猎人要狩猎时,通常都会对萨利曼加以祭拜,萨利曼便会因得到供品而满足。不过,若猎人不出猎就不祭拜萨利曼的话,那么萨利曼便会因饥饿而开始啃咬周遭的人,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危害自己的主人:180。
若被萨利曼咬伤,则必须请巫师(Mtiu)进行治病仪式(Pasniw)。治病仪式并非是公开的治疗仪式,甚至不需要任何祭品,只要米酒一瓶。由萨利曼的主人念祷词“命令”萨利曼好让他好起来。此治疗仪式目的是要猎人驱走其萨利曼,叫他离开患者的身体:88。
古代,年轻男子在拥有自己的家庭或从妻家(噶玛兰族属于母系社会)分出来之后,便可以进行自己的把思报仪式(Pasepaw),从而有属于自己的萨利曼(Saliman)或土地公(Tolikong)。因此噶玛兰社会中,把思报仪式的萨利曼或土地公是属于个人的专属灵,是借由猎人本身与其透过喂养(Pasepaw)建立类似“主仆”的关系。
早期与汉移民的密切接触,以及受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推展的神道教影响,和1950年代部落内逐渐改信基督宗教。因此新社部落……等噶玛兰部落混和了几种不同的信仰象征,如接受道教的土地公信仰,或是祖先牌位的祭祀转换成天主教的系统。
现今基督宗教的进入,对萨利曼的相关仪式及神灵世界的阶序关系也有很深的影响。神父认为萨利曼是一种泛灵信仰,与天主教的一神论冲突,因此禁止教徒继续收集猎物头以及对萨利曼举行相关的祭仪。
然而在1993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向相关研究人员讲述被萨利曼“咬(qaRat)”的情况发生。换句话说,虽然动物的头骨已经在部落里消失已久,但人们仍相信萨利曼的存在及其力量。在缺乏物质具像实体的支撑及天主教的盛行之下,萨利曼相关的意识型态与象征再现仍旧很活跃。
另外噶玛兰人面对台湾大社会情境的改变,逐渐将萨利曼信仰当作是族群自我认同的传统文化,以寻求大众社会对其原住民身份的认同,这又给萨利曼信仰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