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普鲁姆

✍ dations ◷ 2025-04-12 10:07:44 #演化生物学家,美国生物学家,耶鲁大学教授,美国鸟类学家,古根海姆学者,哈佛大学校友,密歇根大学校友,麦克阿瑟学者

理查德·普鲁姆(Richard Prum),美国鸟类学学家、生态学家及进化生物学学家,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学馆馆长。研究涉及发育生物学、古生物学、系统发生学及性选择等内容。于1998年提出羽毛演化理论,于2009年获得麦克阿瑟奖。

理查德·普鲁姆在美国佛蒙特州南部乡下长大,善于分辨鸟鸣声。经常和当地园艺俱乐部的成员一起去观鸟。小时候是个不修边幅的书呆子,会背诵关于吃东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戴眼镜;在美国佛蒙特州曼彻斯特镇的约翰尼苹果核书店里,看到了《彼得森野外鸟类观察指南》。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送给他一本鸟类指南。1974年11月17日,七年级的理查德·普鲁姆第一次到海上观察鸟类。整个高中阶段,普鲁姆都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公园护林员。

在哈佛大学念大一时,上过雷·佩恩特(Ray Paynter)的研讨课——《南美洲鸟类生物地理学》后,开始关注生态学,大二那年,注意力转向演化生物学。

20世纪80年代,普鲁姆从哈佛毕业后,先在苏里南工作了6个月,然后开始到南美洲的其它地方研究侏儒鸟的求偶炫耀行为,随后在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到堪萨斯大学教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野外工作。在堪萨斯大学期间,普鲁姆一只耳朵因病毒感染突发性耳聋,另一耳朵又得了梅尼埃病,造成耳蜗内积水,耳蜗毛细胞逐步被损坏。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实际上已双耳失聪,听不见振动频率超过2,000赫兹的声音。失去听力让普鲁姆再也无法去野外观察和研究鸟类,于是他选择研究鸟类颜色,改变了学界对 “羽毛究竟起何种作用”及“交配仪式如何推动鸟类演化”等基础问题的理解。

1998年,理查德·普鲁姆提出羽毛演化理论2000年,中国辽宁省出土一块伶盗龙化石,其中恐龙的身体和前肢都包裹着羽毛印痕。理查德·普鲁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证实了这种伶盗龙全身长满现代结构的羽毛,并证实了恐龙演化出羽毛要早于飞行的出现,也早于鸟类的起源。2001年,将这项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

相关

  • 多诺拉事件多诺拉事件也称多诺拉烟雾事件是1948年10月发生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英语:Donora, Pennsylvania)的一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是一起以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产物等多种污染物
  • Pucciniomycotina参见内文Urediniomycotina柄锈菌亚门(学名:Pucciniomycotina)是属于担子菌门的一个亚门。据《真菌词典》(Dictionary of the Fungi)统计,该亚门共包括8个纲、18个目、36个科。医学
  • 林达尔托马斯·罗伯特·林达尔(瑞典语:Tomas Robert Lindahl,1938年1月28日-),瑞典-英国医学家,专门从事癌症研究。他是挪威科学和文学研究院的成员。2010年,他因对DNA修复的研究被授予英
  • 卫满朝鲜卫满朝鲜(朝鲜语:위만조선/衛滿朝鮮 Wiman joseon;前195年—前108年),又称卫氏朝鲜(朝鲜语:위씨조선/衛氏朝鮮 Wissi joseon),是一个由燕人卫满建立的古朝鲜政权。君主 · 首都 ·
  • 严复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民国初年与闽县合并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
  • 教派自杀教派自杀是一些宗教(或者邪教)团体,带领它们的信众自杀。有些时候所有的会员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自杀。曾经作出此行为的教派包括天堂之门(Heaven's Gate)、太阳圣殿教(Order of the
  • 舰政本部舰政本部是隶属于海军大臣负责造舰相关事务的大日本帝国海军重要官衙(官厅),海军省的外局之一。首长为本部长,原则上由海军中将就任。1923年(大正12年)以后并设研究机关,海军技术
  • 汉字编码字符集汉字编码字符集,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指按照规则定义的汉字的有序集合。指定字符集中的汉字编码是指汉字在该字符集中对应的字符编码。常见的包含汉字的编码字符集有:
  • 替身 (鬼魂)替身,俗称替死鬼,闽南、台湾称交替。在道教、中国民间信仰中,枉死的鬼魂,为了能再投胎转世,必须找一个顶替自己的人,并使之身亡,称为“替身”。 如清朝袁枚小说《续子不语》:李生夜
  • 原始诺斯语原始诺斯语(Proto-Norse,亦称为Primitive Norse、Proto-Nordic“原始北欧语”、Ancient Nordic“古代北欧语”、Old Scandinavian“古斯堪的纳维亚语”、Proto-North Germ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