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X射线吸收光谱
✍ dations ◷ 2025-11-28 00:27:36 #X射线吸收光谱
X光吸收光谱(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缩写:XAS)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取得气态、分子、及凝体(例如,固体)中,目标原子之区域(原子尺度)结构资讯及电子状态的一种技术。X光吸收光谱可借由调变X光光子能量,于目标原子束缚电子之激发能量范围内进行扫描而得。通常需使用同步辐射设施以提供高强度并可调变波长之X光光束。与X光吸收光谱相关的技术,有称之为X光吸收细微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FS),或延伸X光吸收细微结构(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EXAFS)。另外,X光吸收光谱区段在接近目标原子之壳层电子激发处,目标原子之壳层电子吸收光子,会有一陡直的上升,常称之为X光吸收近边缘结构(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s,XANES)或X光吸收近边缘结构(Near-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NEXAFS)。由于X光穿透能力强,光谱各种目标原子的吸收区域重叠性也不高,在分子、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各领域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其受测样品可以是粉末、液体和气态样品。依实验方法及实验站设计,可进行高、低压、高、低温、原位(in-situ)实验。最常用且容易的方法,以台湾NSRRC同步辐射的X光吸收光谱实验站为例,X光光源经单光器选择光源能量后,引导至实验站,以一气体离子腔侦测入射光源强度I0,光束通过离子腔之后,打在样品,再由样品后的离子腔侦测穿过样品后光束剩余强度It。在It离子腔后,可选择性加置一参考标准品及另一离子腔Ir,以做为能量校正。实验时,改变光源之单光器来扫描目标原子的能量范围,即可以
ln
I
0
I
t
{displaystyle ln {dfrac {I_{0}}{I_{t}}}}
求取各能量位置的吸收度。穿透法的限制在于样品的浓度,过浓会有自吸收的效应,太稀讯杂比不好也无法分析。萤光法利用目标原子在吸收光源后跃迁回基态所放出的萤光强度,来判定被吸收光子的量。可用于高浓度粉末或液体形态的样品。常用的侦检器为Lytle detector,并以特定滤光片去除光源的影响。测得的萤光光源
I
f
{displaystyle I_{f}}
正比于吸收强度,可以用
I
f
/
I
0
{displaystyle I_{f}/I_{0}}
得到吸收光谱。
相关
- 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从广义上而言,是指可供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所需的一组营养物质与原料。同时其也为微生物培养提供其他所必须的条件。发酵培养基的基本作用在于满足菌体的生长,促进产
- 条约为了约束使用、发展、持有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各国已制订了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条约及协定。条约规范了:
- 听障听觉障碍(英语:Hearing loss)又称听力缺损,指听觉部分或完全丧失,而耳聋人士则是指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听力者。听力缺损可能发生在单耳或双耳,有可能是暂时或永久性质。孩童的听力
- 正立显微镜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Light microscope)是一种利用光学透镜产生影像放大效应的显微镜。由物体入射的光被至少两个光学系统(物镜和目镜)放大。首先物镜产生一个被放大
- 皮皮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〇七个(五划的则为第十三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皮部归于五划部首。皮部通常是从左、右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碱液碱液,腐蚀性化学品,在传统意义上是指通过浸出草木灰方法得到的碱性金属氢氧化物的混合液(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或者是强碱高度溶于水后而产生的溶液。 尽管在学术上“碱液”是指宽
- 阿纳托利·叶夫根耶维奇·卡尔波夫阿纳托利·叶夫根耶维奇·卡尔波夫(俄语:Анатол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Карпов,1951年5月23日-)是一位俄罗斯的国际象棋大师。 卡尔波夫生涯总共参加3,163场比赛,
- 鱼粉鱼粉是把鱼可供人食用的部分除去后、或者缺乏市场价值的全鱼,经加工而成的商业产品。鱼粉呈棕色粉末状或饼状,具体而言是把上述的原料挤压去除油分而成。鱼粉的用途在于其含丰
- 亚实基拿亚实基拿(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 倪嘉缵倪嘉缵(1932年5月10日-)是一位中国无机化学家。1932年生于浙江嘉兴。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