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蔡斯盐
✍ dations ◷ 2025-11-19 16:12:07 #蔡斯盐
蔡斯盐(或称作蔡氏盐、Zeise盐)为一黄色、在空气中稳定的配合物,其化学式为K。蔡斯盐的阴离子中包含一个η2 的乙烯配体(哈普托数为2,表示乙烯有二个原子参与配位),是以铂原子为中心的平面正方形结构。此配合物一般是用K2和乙烯制备,催化剂为氯化亚锡。一般贩售的蔡斯盐均为其水合物。在蔡斯盐中,乙烯配体是利用π键的2个电子参与键结,是反馈π键典型的例子。蔡斯盐是最早有记载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之一,也是最早发现的烯烃配合物。蔡氏盐的发现者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 William Christopher Zeise,他在1827年时将 PtCl4放入沸腾的乙醇中,蒸发反应液,并用氯化钾溶液处理生成的固体,发现了此化合物,并假设此化合物中含有乙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常批评 Zeise 的理论,认为乙烯在制得的蔡斯盐(一水合物)中是以乙氧基存在的。不过 1868 年 Birnbaum 利用乙烯制备了蔡斯盐,Zeise 的理论才获得了有力的支持。19世纪的后期,许多化学家在研究蔡斯盐,不过都无法对其分子结构有合理的解释。一直到1969年用X射线散射的方式,才确定了蔡氏盐结构。蔡斯盐的发现及结构的确定带动了许多有机金属化学领域的研究,也开启了化学的一个新领域-哈普托数(Hapticity)。Dewar-Chatt-Duncanson 模型是现在解释乙烯的双键如何和铂金属配位时广泛接受的一个模型。它认为,烯烃充满电子的的π成键分子轨道将电子配入Pt的dsp2杂化轨道(或对称性一致的空d轨道),同时,Pt的另一个充满电子的d轨道与乙烯的空π*反键分子轨道对称性匹配,该d轨道将电子反馈给乙烯分子,形成d-pπ*反馈键。该反馈π键削弱了C-C键作用,使键长减小,键级也减小,振动频率降低,乙烯分子被活化。事实上,目前对于π键在Pt-乙烯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仍有不同看法。中子衍射方法测得的蔡斯盐中的C-C键键长为137.5pm,只比自由乙烯中的C-C键键长134pm略长,表明反馈π键的程度相当小。目前也已合成其他的乙烯配合物。如乙烯双(三苯基膦)合铂(0),2Pt(H2C=CH2),其中铂是三配位,而其氧化数为 0(蔡氏盐是铂(II)的衍生物)。在蔡斯盐及其他相关的化合物中,乙烯绕着铂和乙烯的配位键旋转的活化能很小。对势垒高度的分析指出大部分金属和烯类之间 π 键键结比 σ 键键结要弱。不过针对蔡斯盐的阴离子,由于乙烯的对称性,无法用核磁共振的方法分析其旋转势垒。不过在对称性较低的乙烯配合物中,例如CpRh(C2H4)2,可针对金属-乙烯键的旋转势垒进行分析。
相关
- 原野参数所指定的目标页面不存在,建议更正成存在页面或直接建立下列一个页面(建立前请先搜寻是否有合适的存在页面可以取代):荒野,是地球上尚未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地带。它
- 固缩固缩(又叫细胞致密变化,英语:Pyknosis)是细胞经历坏死或凋亡后核内染色质不可逆的压缩。接着会发生核破裂。红血球或中性白血球成熟时也会观察到固缩。
- 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英语:Sexual dysfunction、sexual malfunction或sexual disorder,或称性功能紊乱、性障碍),是指任何在人类性反应周期中,导致人们产生心理痛苦的问题:538。该些性反应
- 感觉感觉(英语:Feeling)是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应。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如光线引起视觉,声波引起听觉;刺激在感官内引起的
- 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英语:World No Tobacco Day,或译世界无烟草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创立的,现在每年的5月31日就是世界无烟日。第一个世界无烟日是1988年4月7日。世界无烟日的意义
- 硕士硕士(英语:Master's Degree)是一种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掌握并专精于某一学术领域或职场专业。在主攻的学术领域中,合格的研究生必须要能同时了解学术理论与现实状
- 葡糖苷酶葡糖苷酶(英语:Glucosidases)是催化葡萄糖苷水解的糖苷水解酶,EC编号为3.2.1。其中α-葡糖苷酶是参与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和糖原分解成单体的酶。葡糖苷酶催化各种糖类化合
- 乙酰化乙酰化(英语:Acetylation;IUPAC命名:ethanoylation)又称乙酰基化或乙酰化作用,是指将一个乙酰官能基加入到一个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反应。反之将乙酰基移除的反应称为脱乙酰作用或
- 行行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四十四个(六划的则为第二十七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行部归于六划部首。行部只将字左右夹在一起为部字。且无其他部
- 亨利·陶布亨利·陶布(德语:Henry Taube,1915年11月30日-2005年11月16日),化学家。他的研究兴趣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更使得他获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