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 dations ◷ 2025-08-23 16:12:20 #746年出生,829年逝世,唐朝诗人,陇西李氏,大历四年己酉科进士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郑州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中唐诗人,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唐朝给事、赠兵部尚书李亶的曾孙,虞部郎中李成绩的孙子,大理司直、赠太子少师李存的儿子,擅长写作诗歌,成名于贞元末年,与唐朝宗室大郑王房“诗鬼”之称的李贺齐名。年轻时的他颇负文名,每写成一篇诗作,宫中都会有乐工名伶争相出价,希望买下他的作品,编排乐曲,让皇帝欣赏。李益所创作的《征人》、《早行》等名篇,更被当时人绘成图赞,流传天下。可是李益为人多疑善妒,相当执著,对于妻妾的德操管治非常严苛,不许妻妾与帮闲坊众接触,因此世人都戏称那些善妒者是患上“李益疾”,更有“妒痴尚书李十郎”之语。

当与李益同辈的人都在朝中有所升迁时,唯独李益不获调进,因此常感到忧郁。无奈下李益四处游历,北至河朔、幽州一带,被刘济辟为帐下幕府,后进任为营田副使。他经常与刘济吟诗作对,其文辞间颇有怨望。留在边境期间,李益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作,如《夜发军中》、《夜上受降城闻笛》等,文名进一步显扬。后来唐代宗注意到他的名声,召李益入朝担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但李益又因自负才学,而蔑视其他文人,态度恶劣,令人难以容忍,结果有谏官将李益在幽州时常有怨辞之事告知代宗,代宗便下诏贬谪李益。过了一段时间,李益才再得到升迁,累迁至右散骑常侍,于太和初出任礼部尚书,不久逝世。今存《李益集》(或称《李君虞诗集》)二卷,辑于朱警《唐百家诗》和黄贯曾《唐二十六家诗》。

由于同时期又有另一名担任太子庶子的官员名叫李益,且两人是陇西李氏姑臧房李承的后裔,因此当时的人都称李益为“文章李益”,而担任太子庶子的李益称为“门户李益”。在某些说法中,李益亦被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相关

  • 拔牙术拔牙术,在牙医学中指从口腔中去除牙齿的手术。术前给予口腔局部麻醉。一般使用牙槽部浸润麻醉,或对有关的神经干做阻滞麻醉。拔除前需要先分离牙龈组织,以免发生手术中撕裂。必
  • 春分数据来源:喷气推进实验室线上历书系统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公历日期约略落于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古时又称为“日中
  • 马格德堡马格德堡(Magdeburg)位于易北河畔,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首府,它是本州仅次于哈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本州三个无属县城市之一。马格德堡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主教教区首邑,拥有两
  • 台湾潮州人台湾潮州人,是台湾的一个已经被文化灭绝的消失群体,指祖籍为清代潮州府地区,本属潮州民系移民来台的台湾汉人先祖(其所用的潮州话与闽南语泉漳话有祖缘关系)。台湾潮州人分散在台
  • 毛南语毛南语(或称毛难语)是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一说为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的一种语言,为毛南族人所使用,目前这种语言有大约3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
  • 匾额匾额是一块写上文字的牌子 (通常是木板),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大门的正上方,通常是说明建筑物的名称。挂在小船的牌子称为舫匾。匾额出现于中国及其他东亚地区的建筑物
  • 抚州话抚州话即抚州赣语,亦称为赣语抚州片,或称之为抚广片、抚州南城片,主要分布在江西抚河流域和福建省西北部。同赣语其它方言片相比,该片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致性最强。抚州话
  • 12-冠-412-冠-4,也称作1,4,7,10-四氧杂环十二烷或锂离子载体V,是一种化学式为C8H16O4的冠醚。它是环氧乙烷的环状四聚体,大小与锂离子的半径匹配。
  • 四果汤四果汤是福建传统甜品,属刨冰的一种,将冰块刨成细细的颗粒,然后佐与空心莲子、银耳、绿豆、薏米、啊达籽(闽南语)、石花、仙草。食用时可以放糖水或蜂蜜。
  • 陈继明陈继明(1963年-),甘肃甘谷人,中国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毕业于宁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曾获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