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惊吓(Jump scare)是一种常用于恐怖电影和恐怖电子游戏的手法,旨在透过影像或事件的突然转变来使观众大惊失色,通常会伴随着巨大或骇人的声音。突发惊吓被描述为“构成恐怖电影基本零件之一”。突发惊吓通常会出现在电影中的一段平静、安静、观众不期待会发生任何惊人内容的时间带里,或是为了回报观众长期的悬念而出现。
一些评论家认为用突发惊吓来吓唬观众是一件很偷懒的事,并认为恐怖作品在近几年来因为过度依赖对话导致江河日下,这是现代恐怖电影的陈腔滥调。
1980年代以前,突发惊吓在恐怖电影里是一个相对少见的事件,但在80年代初、因为砍杀电影这个子类型受到欢迎而越来越常见。
1976年的电影《魔女嘉莉》是第一部有现行突发惊吓的作品,当电影结束时出现的场景“某个已消亡的恶党死而复生”被认为是1980年电影《十三号星期五》中突发惊吓的灵感来源。
1979年的电影《夺命电话》使用突发惊吓手法同时为主角与观众突然揭示反派的现身,电影剧本作者William Cheng 认为这种手法能“突然抽掉主角和观众间的保护墙,让观众在家里也能感觉到入侵者更接近他们。”
2009年的《地狱魔咒》内使用了突发惊吓,导演山姆·雷米表示他正是想制作一个能让观众如“吓一跳”的字面意思上跳起来的恐怖电影。
1996年的《生化危机》经常以第一个使用突发惊吓的电子游戏案例而被引用。当玩家在穿过游戏中一些走廊和大厅时,背景音乐音量会逐渐降低,接着僵尸狗便会伴随巨大声响张牙舞爪地袭来。
《曙光(英语:Daylight (video game))》被称为“一卡车的突发惊吓”,评论家虽然赞誉游戏将突发惊吓运用得当,但也认为随着玩家的游戏时间变长,突发惊吓的效果也不足以吓到玩家了。
2014年的《玩具熊的五夜后宫》被评价为“现场直播用的杰作”,部分的原因便是使用了突发惊吓。
2004年,来自德国的含咖啡因能量饮料K-fee (Kaffee)发布了一系列广告,广告里包括一些平静的影片,例如缓缓驶过草地的车、或在海滩上望着彼此的爱侣,接着、画面会被突如其来的僵尸或石像鬼打断,它们还会发出骇人尖叫来吓唬观众。这些广告的标语是“你从来没有这么清醒过”,用以模拟能量饮料对饮用者的影响。
在互联网上,有一些旨在吓唬使用者的图像、影片、程式使用了突发惊吓的手法,这种手法可能会以一张巨大的脸配合大声尖叫来表现。
互联网突发惊吓的早期例子是Jeremy Winterrowd设计的《The Maze》,这个程式伪装成一款电脑游戏,玩家运用鼠标操控蓝色方块按著指定的路线前进,并且不能触到周遭的墙壁,墙壁会越来越狭窄、而部分玩家为了看清画面、就会让脸更贴近萤幕。游戏起初,玩家会在碰到墙壁时返回游戏选单,但如果玩家到了第三个关卡的某个阶段,无论玩家有没有碰到墙壁,电影《大法师》里的角色蕾根·麦可尼尔(英语:Regan MacNeil)(琳达·布莱尔饰)都会突然出现在萤幕上以吓唬玩家。
在YouTube等影片分享网站兴起后,吓人的影片从电子邮件连锁信的形式转变为记录反应的影片,使用者在观看他人推荐给它的影片前会用摄影机进行拍摄,并将自己的观影过程(多半是被吓到的过程)上传并分享。一个值得瞩目的吓人影片是2006年由名为“Can't We All Just Get Along?”的用户上传至YouTube上的,在那段影片里,一群男孩在玩游戏《Maze》,当上述的骇人景象出现后,男孩惊声尖叫并大力拍打电脑萤幕,之后跑到拍摄者旁嚎啕大哭。至2017年,该影片已经有270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