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洛·西奇

✍ dations ◷ 2025-06-29 15:26:25 #1818年出生,1878年逝世,耶稣会会士,意大利天文学家

伯多禄·安杰洛·西奇(意大利语:Pietro Angelo Secchi;1818年6月29日-1878年2月26日)是哦意大利天文学家。

出生于意大利雷久艾密利亚的安吉洛·西奇神父晚年居住在罗马,于1878年逝世。

他与约瑟夫·夫朗和斐同是恒星分类与天体光谱学的先驱。西奇16岁时,加入了耶稣会,32岁时成为梵蒂冈天文台的主任。经由他对太阳的观测,发现了太阳的针状体,他也发现了一颗西奇彗星(C/1853 E1)。

在1858年,他描绘了一幅早期的火星地图,并将大三角称为亚特兰提斯沟,因此他期望斯基亚帕雷利也能使用“canali”(沟)这个名称,但是安吉洛·西奇眼中的沟与斯基亚帕雷利和罗威尔笔直的火星运河是不同的。

西奇在晚年显著的重要成就主要在气象学,这些都是它的挚友,著名的水文学家、气象学家、作者、海洋学家和天文学家,美国海军天文台前身的国家天文台第一任所长马修·芳田·莫里司令官教导的。西奇于1848和49年与来自罗马的耶稣会士在华盛顿避难,在这两年中他遇到了马修·芳田·莫里,并受教于他。

由于这段情谊,经由安吉洛·西奇的媒介,意大利是最早受惠于美国划时代发现上的国家,在海上的气象和导航上得到难以估计的利益。

晚年的西奇,很用心的维系这段情谊:“做为我们相互的友谊”,他的工作,(罗马,1861)和莫里于1873年过世时,西奇给了一篇不朽、温暖且感人的纪念讣文。

在月球和火星都有以西奇为名的坑洞用来纪念他。西奇也发展出一套称为西奇盘的海洋学仪器。

西奇神父在天文学的许多领域内都有贡献。

西奇神父对太阳特别感兴趣,他再职业生涯中不断的观测太阳。

然而,他感兴趣的主要领域是天体光谱学。他发明了太阳摄谱仪、恒星摄谱仪和望远镜摄谱仪。他指出在太阳光谱中的一些吸收线是地球大气层的吸收造成。

从1863年开始,他收集恒星的光谱,累积了大约4,000颗的恒星图谱。经由分析这些资料,他发现恒星的类型和子类型的数量是有限的,可以将其依照光谱的不同而加以区分。从这一个概念,他发展出有系统的恒星分类:五种西奇分类。虽然他的系统被哈佛分类取代,他仍然是恒星分类原则,即天文物理基本元素的发现者。他辨认出在一些恒星光谱中的碳和基的分子谱带,使他发现了碳星,并成为他的分类中的一种。

相关

  •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英语: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1839年9月10日-1914年4月19日;中文常译为皮尔斯,实际上读音应该是“purse”,“珀斯”)是美国的通才,实用主义学家。18
  • 史学家历史学家也称历史家、史学家、史家,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史料的研究者。人们研究历史必
  • 圣罗伦斯海道圣劳伦斯海道(英语:St. Lawrence Seaway;法语:la Voie Maritime du Saint-Laurent)是一系列连接大西洋至北美五大湖的运河、船闸和航道,以圣劳伦斯河为名。海道全长3,700千米(2,300
  • 汤米·道格拉斯汤米·道格拉斯(Tommy Douglas,1904年10月20日-1986年2月24日)是加拿大医疗保险之父,萨斯喀彻温省长,出生于苏格兰福尔柯克。他因癌症在1986年去世。2004年,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节目
  • 对苯醌四甲酸二酐对苯醌四甲酸二酐也称为“1,4-苯醌四甲酸二酐”、“对苯醌四羧酸二酐”或“1,4-苯醌四羧酸二酐”是一种 有机碳氧化物,其分子式为C10O8。这种化合物可视为每分子对苯醌四甲酸
  •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英语:land subsidence),泛指地面向下沉陷的垂直地表变形,基准面一般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变形方向与地壳抬升运动相反。地面沉降发生的时间尺度分布极广,从几日到几千年
  • 凉水河坐标:39°48′42″N 116°34′02″E / 39.81168040000001°N 116.5671756°E / 39.81168040000001; 116.5671756凉水河是北京地区的一条河流,为北运河的支流。发源于丰台区后
  • 迷鸟迷鸟是那些由于天气恶劣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偏离自身迁徙路线,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区域的鸟类,例如曾经在中国湖南省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发现的大红鹳就是迷鸟。
  • 三枝香水道三枝香水道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北部,是珠江后航道在洛溪岛西端右岸分出的汊流,三枝香水道自洛溪岛西端起沿洛溪岛南岸蜿蜒向东流至小谷围岛以南与后航道另一支汊流沥滘水道相会,中
  • 陈家镛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四川金堂人,中国化学工程、湿法冶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于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此后留校任教。1947年前往美国留学,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