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关,为今日台湾高树乡广福村与广兴村。为客家六堆中之右堆的一部分。广福村为旧大路关,广兴村为新大路关。此地是以大路关石狮公而知名的客家聚落,以锺姓为大姓。
荷治时期的文献曾出现过 Taraquan,为位于东边大武山一带山区的番社。该番社的译音与“大路关”相似,故“大路关”此一地名应是 Taraquan 番社之译名。 1636 年的记载,显示原居于内山的大路关社人已经迁徙至大武垅地区和大武垅社族人住在一起。 后来此地可能为大泽机社的势力范围。
根据广福村内顺天宫之石碑的纪载,乾隆二年(1737),建村广福。此外,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舆图出现了广福庄之名。原籍广东省梅县及蕉岭两地的客籍居民,自武洛来此开垦。乾隆四十二年,因位于族群冲突前线,此地设大路关隘。咸丰三年(1853),与加蚋埔发生严重冲突。咸丰七年(1857),口社溪洪水,一部分大路关居民迁至河对岸,称作新大路关。
旧大路关于日治时代先属阿猴厅港西中里大路关庄,后隶属于屏东郡盐埔庄,光复后改名为关福村,民国 39 年改隶高树乡。尔后村民认为关福二字不吉利,遂于民国 72 年再改名为广福村,取其广大福气之义。而新大路关光复后改名为广兴村,取其广大兴盛之义,民国 39 年改隶高树乡。据2020年8月份的资料,大路关的人口大概剩下2,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