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弗顿之窗

✍ dations ◷ 2025-04-28 12:26:46 #群体心理学,舆论,政策,政治概念,政治光谱

奥弗顿之窗(英语:Overton window)是有关一段时间内大多数人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政策范围的一种理论。奥弗顿之窗以其发现者,约瑟夫·奥弗顿(英语:Joseph P. Overton)命名。奥弗顿最早的想法是,一个政策的政治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在这个范围内,而不是政客的个人偏好。奥弗顿认为这个窗口构成了政客在不走极端且考虑舆论情形下可以推行的政策的大致范围。

奥弗顿最早描述了政府干预方面从“更多自由”至“更少自由”的垂直频谱,以免陷入左右频谱的争论中。随着频谱的移动或扩展,某一位置思想的政治接受度也会随之变化。奥弗顿死后,他在麦基诺公共政策中心(英语:Mackinac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的同事约瑟夫·雷曼(Joseph Lehman)扩展了这一理论,并且以奥弗顿之窗命名了相关理论。

政治评论家约书亚·特雷维尼奥(英语:Joshua Treviño)认为公众对某一政策的接受程度大概分为六种:

奥弗顿之窗是一种识别政府政策可行程度的方法。政客们一般只能在政策级-可接受这个范围内制定政策。而如果想要让奥弗顿之窗向内或向外移动,则需要在大众中形成对应的、新的共识。雷曼认为,“人们对这个理论最常见的误解便是立法者本身在移动奥弗顿之窗。立法者只是检测窗口在哪,并且制定出窗口内的法律。”

雷曼认为,这个理论仅仅是对思想运作方式的一种描述,而非教给他人如何制定大众能接受的极端政策。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他提到:“这个理论只是解释了思想的运作方式,就像引力解释为什么事物向下掉一般,与善恶无关。就像,我可以利用引力往你头上扔个铁砧,也可以利用引力在你溺水的时候往你头上扔个救生圈。”然而,自从该理论被推广后,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以退为进地移动窗口以使边缘思想被接受。

1998年,诺姆·乔姆斯基提到:

让民众保持被动和服从的最明智的方法莫过于严格限制可接受意见的范围,但允许在该范围内进行非常热烈的辩论,甚至鼓励在该范围内提出更批判和持不同意见的观点。这给人一种自由思考在进行的感觉,但其实系统的预设在辩论范围的限制下一直得到加强。

一些评论家已针对此概念提出了“穿过奥弗顿之窗”这一说法,用来描述突然变得非常知名但还未被真正引为法律或政策的思想。

相关

  • 宋翔凤宋翔凤(1777年-1860年),字虞庭,一字于庭,清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母亲是庄存与侄女,与刘逢禄是表兄弟,庄述祖曾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翔凤“少跳荡,不乐举
  • 正六边形镶嵌在几何学中,正六边形镶嵌是一种平面镶嵌,由正六边形重复组合排列而成,且填满整个平面,而且没有任何空隙或重叠,由于皆由正多边形组成,因此称为正镶嵌图。正六边形镶嵌是三维欧几里
  • 君子协定 (电影)《君子协定》(英语:)是一部于1947年上映的美国剧情电影,由伊利亚·卡赞执导。本片改编自劳拉·Z·霍布森(英语:Laura Z. Hobson)的畅销同名小说《君子协定(英语:Gentleman's Agreemen
  • 大韩民国历史大韩民国历史是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后南方政权的历史。自南北分治以来,韩国经历民主与独裁统治的交替:第一共和国处于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之下,直至1960年四·一九运动垮台。以张勉为
  • 东莱城之战釜山镇 – 多大浦 – 东莱城 – 尚州 – 忠州弹琴台 – 玉浦 – 泗川 – 临津江 – 唐浦 – 唐项浦 – 闲山岛 – 龙仁 – 梨峙 – 平壤 – 釜山浦 – 北关
  •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是指电子化企业(e-business)如何运用资讯科技与互联网,来经营企业的方式;简略归纳出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onsumer)、C2B(Consumer to Busin
  • 班赞班赞(1978年-2019年9月3日),北京人,中国北京人艺演员、话剧导演。199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主要演出作品有话剧《茶馆》、《天下第一楼》、
  • 林彪 (1889年)林彪(1889年-20世纪),字礼源,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林彪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8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政治学。1912年获学士学位。次年又赴德国留学,入读巴维利
  • 法罕·阿克塔尔法罕·阿克塔尔(英语:Farhan Akhtar,1974年1月9日-)是一名印度男演员、制片人和导演。他的父亲Javed Akhtar是印度知名诗人、作曲家和编剧。阿克塔尔最为人所知的电影有《人生不
  • 青藏高原海拔列表青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