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贶节

✍ dations ◷ 2025-08-22 21:19:22 #天贶节

天贶节,为华人传统文化节日之一,指的是农历六月六日,相传这天玉皇大帝会这天开天门到人间出巡。部分地区也有将书籍、衣服等拿出来曝晒的习俗,这个习俗又被称为“晒霉”。

相传此日是为玉帝将天门打开以赐福黎民之日,俗称开天门、天门节。《安平县杂记》:“六月初六,俗名是日天门开,人家竞曝衣服,谓不虞霉烂。”也有说法是六月初七。

《宋史》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1011年7月9日)因为天书再降,皇帝敕封此日为“天贶节”,“贶”就是赐与的意思。

有一说法称公家在六月初六日祭天,不允许一般百姓祭天,于是民间在六月初七祭祀玉帝、天庭众神。有人则说是六月初六日玉皇称帝,七日大会众仙。

汉族大致上认为此日是上天降福予人的日子,应祭神求福,且阳气极盛,可曝晒书籍、衣服、被褥等,可保长久不发霉。也可以洗浴犬马,避免其得到皮肤病。

其余风俗各异,如旧时北京人有喝绿豆汤、食用肉包、炒韭菜、煎茄子和煎饼等习俗。此外郊游与赏荷花,以解暑气。元、明两朝于六月六为洗象日,近代逐渐演变成在此日为猫、狗等宠物洗澡。华北地区吃馒头,西北地区则吃烙饼。在山东某些地区,还有吃羊肉的习俗,不能确认的解释是羊肉属于生发之物,夏季吃羊肉,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潮州汕头地区以前因为此时西瓜产季过去,六月六以后就较少吃西瓜。江淮一带吃茯苓糕和炒面。

在台湾,善信可在初六日(泉州后裔)或初七日(漳州后裔)祭拜玉帝、天神,祈求补运,各地略有差异。以台北地区为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民众自行到寺庙祭拜补运,需购买祭品,一般会有纸人替身,以及一份纸钱、补运钱,一份米糕(上有一颗龙眼干),摆在祭品盘中祭拜,备金纸(大箔寿金、寿金、福金、刈金、金白钱等)、饼干、面线或油面等祭拜,上香祭拜完后,将替身、金纸一起焚化掉。再将龙眼壳剥下,这是将过去的厄运去除的意思,然后食用龙眼,象征福气圆满。这类补运习俗目前在关渡宫、行天宫、松山慈祐宫、板桥慈惠宫、艋舺龙山寺、艋舺青山王馆、艋舺祖师庙、西门町妈祖庙、大稻埕霞海城隍庙、大龙峒保安宫、树林济安宫等知名庙宇都盛行。

相关

  • 链球菌性咽炎链球菌性咽炎(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strep throat)是一种喉部后方含扁桃腺感染化脓链球菌(英语: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疾病,是咽炎中的一种,常见症状有发热、喉咙痛、扁
  • May-Thurner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即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nous compression syndrome ,IVCS)或Cockett综合征,是髂静脉受压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在临床
  • 百合 (艺术类型)百合(ゆり,Yuri)是ACG(动漫、游戏)和同人小说领域的概念,指女性之间的爱慕关系。这个词起源于日本。喜欢与欣赏百合的人,称为“百合控”。GL(ガールズラブ,Girl’s love)为和制英语,在
  • 道格索姆·鲍道道格索姆·鲍道(蒙古语:Догсомын Бодоо,1895年-1922年)蒙古族,蒙古国中央省人。他在任世俗职务之前是一位喇嘛,后来成为蒙古人民党的创始人之一。自1921年4月16日至19
  • 刘猛 (导演)刘猛(1977年1月19日-),河北邯郸人,中国大陆职业军人、导演、编剧、作家,作品通常为军旅题材。200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大学毕业前夕的非典时期,刘猛以“似是故来人”的
  • 金澍金澍,字雨田,中国清朝官员,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回族。父金怀玮,武进士,官至云南援剿左协副将。怀玮生八子,五人登甲科,名噪一时。金澍为长子。乾隆十年(1745年)中式三甲进士,名列榜尾
  • 诗歌塔诗歌塔,又译布拉纳塔,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溪谷托克马克市西南15公里外历史纪念碑建筑。 建于10世纪至11世纪。
  • 平林站 (大阪府)平林站(日语:平林駅/ひらばやしえき  */?)是一个位于大阪府大阪市住之江区平林南一丁目,由大阪市高速电气轨道(大阪地下铁)所经营铁路车站,是该公司所经营的自动导引(英语:Automated
  • 刘勃麟刘勃麟(1973年-?),中国当代隐藏艺术家,生于山东。他在1995年于山东艺术学院取得美术学士学位,2001年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博物馆有展览。又称“看不见的人”的他最著名的作品来自他从2005开始作为表演艺术的摄影作品的系列“隐身在城市里”的照片,作为对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家村被拆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准备的回应。刘勃麟属于1990年初成年的一代,当时中国从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中崛起,开始享受经济快速增长和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从1998年在北京的首次个人展览开始,刘勃麟的作
  • Mk 15型鱼雷Mk 15 型鱼雷(英语:Mark 15 torpedo)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所主要使用的鱼雷,基本设计和Mk 14型鱼雷类似,但由于是供给水面舰艇使用所以规格更加大,并且拥有较长的射程和更重的弹头。它代替了前一代的Mk 8型鱼雷,在1930年代法拉格特级驱逐舰之后的舰艇都使用此鱼雷。它和Mk 14鱼雷都使用6型雷管(英语:Mark VI exploder),二战初期也碰上同样的问题,但问题很难被发现。尽管如此,这款鱼雷在1943年的维拉湾海战中也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