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牙因湾战役

✍ dations ◷ 2025-10-21 19:07:01 #仁牙因湾战役
(1944年-45年)仁牙因湾战役,也称林加延湾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菲律宾群岛的一次登陆作战,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奥登多夫指挥盟军舰队驶向仁牙因湾海岸,美国海军及皇家澳大利亚海军舰只炮轰日本帝国在仁牙因湾之据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仁牙因湾对美国及日本来说均十分有决定性,1941年12月22日由本间雅晴中将指挥的日本第14军正是在仁牙因湾登陆,当时与装备低劣的美国及菲律宾守军只有小规模冲突,日军轻易占领此地,第2天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命令全军撤入巴丹半岛,之后3年日本占据了此地。1945年1月9日由沃尔特·克鲁格中将指挥大约68,000名美国第6军团的士兵,在海军炮火支援下于仁牙因湾海岸登陆,没有遭到抵抗,在之后数天,共有203,608人(第14军在左、第1军在右)在20哩之海滩登陆,这数量比德怀特·艾森豪在登陆欧洲时之人数还要多,之后数天登陆部队很快便占领了一些海岸城镇。虽然日本陆军没有抵抗,但美军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遭到神风特攻队攻击的护航舰队,从1月4日到1月12日美军共有24艘舰艇被击沉,另外战列舰密西西比号、科罗拉多号(被友军错误击中)、轻巡洋舰哥伦布号(英语:USS Columbia (CL-56))等67艘舰艇受损,登陆后仁牙因湾变成一个大型供应基地以支援美军进攻马尼拉。

相关

  • 埃博拉出血热爆发列表此埃博拉出血热爆发列表叙述了埃博拉出血热的历年出现记录。此病于1976年首次现身,并常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造成间歇性流行。目前共有5种病毒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纳入埃
  • 酸性酸(有时用“HA”表示)的传统定义是当溶解在水中时,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大于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化合物。换句话说,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水的pH值(25℃时为水的pH值是7)。酸一般呈酸味,
  • 克隆选择克隆选择理论(Clonal selection theory )是免疫学中的一个科学理论,它解释了免疫系统细胞(淋巴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特定抗原所作出反应的功能。该概念是由澳大利亚医生弗兰克·麦克
  • 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英语: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一战与二战的战间期,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
  • 布佛氏论证布佛氏论证(Bulverism)是一种“诉诸为何相信”的非形式谬误,其假定某观点是错的,由此出发解释为什么许多人会相信它,然后断定该观点是错误的。布佛氏论证预设了一个不当的前提:如
  • 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是一个学者和公共人物的国际组织,目的是减少武装冲突带来的危险,寻求解决全球安全威胁的途径。
  •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1942年9月18日-),生于巴登-符腾堡州的弗赖堡,是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党内的重要人物。曾在弗赖堡大学和汉堡大学攻读法学和经济学。1968
  • 强调科学研究生产力理论 (有时被用于贬义名称生产力决定论)是一个归类于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济理论。生产力理论的重点放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以产生富足,支持该理论的学者认为,执行
  • 海底高原海底高原,也称“海台”,是海底的大型平坦区域,相对较周围海床的水平高。虽然许多海底高原由大陆地壳组成,但是一些高原是海底大型火成岩的遗迹。地质学家认为火成岩海底高原是发
  • 粒子列表这是一份粒子物理学的粒子清单,包括已知的和假设的基本粒子,以及由它们合成的复合粒子。基本粒子是没有可测量的内在结构的粒子,就是说,它不是其他粒子的复合。它们是量子场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