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锡业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 Tin Council, ITC)是旨在促进锡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长期平衡,避免价格过度波动的组织;成立于1956年,1990年解散。
1947年,国际锡业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Tin Study Group)成立,对全球锡的供需进行了调研。随之,《国际锡业协议》(英语:)于1954年签订,建立了国际锡业委员会,协议于1956年生效。在之后的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和1980年,成员国又签订了五个《国际锡业协议》。
国际锡业委员会的主要调控手段为出口控制和建立锡金属缓冲存量。
锡金属缓冲存量由生产国捐赠,委员会通过锡金属缓冲存量的购入和出售对全球价格进行影响。1965年的《国际锡业协议》授予委员会为购买缓冲存量贷款的权力。
国际锡业委员会的成员国包括国家政府和独立领土(领土群)的政府。每个成员国委任一位代表参加委员会,其独立领土(或领土群)另可单独派遣代表;代表负责行使投票权。成员国分为生产国和消费国。
委员会主席选举产生,不享有投票权;委员会任命一位秘书和一位缓冲存量管理人。
委员会定期举办会议。会议也可应任何代表要求、按照《国际锡业协议》规定或者主席要求召开。
19世纪80年代初,受经济萧条、锡循环利用的发展和铝在包装中的替代性使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锡价开始大幅下滑。国际锡业委员会成员国之间也出现了较大的分歧。1985年10月24日,国际锡业委员会宣布无力偿还对银行和金属经纪人的债务,停止稳定市场的相关活动;委员会负债约14亿美元,引发多起诉讼。委员会破产也引起伦敦金属和金融市场的巨大危机,金属锡价格继续大幅下滑。成员国无法就如何挽救委员会达成一致,1989年6月,第六个《国际锡协议》到期,成员国没有更新;1990年委员会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