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鳞肉齿菌

✍ dations ◷ 2025-08-02 14:44:11 #翘鳞肉齿菌

翘鳞肉齿菌(学名:Sarcodon imbricatus) 是一种革菌目下的可食用齿菌。 许多报道称其味苦,但另有报道称其味道鲜美,并怀疑苦味标本可能是相似种。 于秋天在云杉下发生。菌盖大,呈褐色,带有棕色大块鳞片 ,直径可达30厘米。 菌盖下生灰色脆菌齿而非菌褶 ,菌肉白色 ,孢子印棕色。

1732年,瑞典植物学家Olof Celsius报道该物种发生在乌普萨拉附近。卡尔•林奈将之写入1737年的作品“”中。 其为林奈最初在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第二卷中描述为的物种之一。 种小名意为“平铺”或“重叠的瓷砖”。 1881年芬兰真菌学家Petter Adolf Karsten将其归入属。

多年来,人们认为翘鳞肉齿菌与云杉和松树形成菌根,尽管后一种形式较为少见,并且更受挪威采菇者们欢迎。 此外,该菌被用作染料来源;人们发现,松树下收集的新鲜标本可以产生染料 ,但云杉下收集的标本只有老熟的能产生。 对DNA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显示,两种标本在遗传上是截然不同的。如今,许多原本被描述为该种的真菌被分至,包括在不列颠群岛与荷兰收集的标本。

子实体的大小可能很大,菌盖漏斗形,棕色或灰色,直径可达30厘米,覆有深棕色粗鳞片。 菌盖下有柔软易碎的浅灰色菌齿,长0.5~1厘米。 菌柄浅灰色或棕色,高可达8厘米,直径可达3厘米下部可能变窄,有时偏离菌盖中心。

从上方看,它可能与松塔牛肝菌()混淆,因为两者都有相似的带鳞菌盖。 味苦而不可食的的特征是其蓝黑色菌柄。

翘鳞肉齿菌与冷杉( )形成菌根,特别是在丘陵或山区,且能以仙环的形式发生于沙土或白垩土上。 通常其生长季节是八月至十月。 其分布范围遍及北美和欧洲, 而不列颠群岛收集的标本现在被分为相似种 。

本种和相关种的老熟子实体含有蓝绿色染料,在挪威用于染羊毛。

该菌可能味苦,尽管幼小子实体苦味较轻。 将其以沸水焯过可除去苦味。 腌制或干燥后可用作调味料。 在保加利亚,人们将其收集,干燥并磨碎以制作芳香的蘑菇粉 。 据报道,在美国,某些来源的真菌可食用,但质量较差;但其它来源的则味美。

在韩国 , 人们用它制作蘑菇茶。

翘鳞肉齿菌茶。

相关

  • 磺胺吡啶磺胺吡啶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其INN名称是“Sulfapyridine”。该药物可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的皮肤病等疾病。该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未知(如是),在大鼠(经口服)体内的LD50(半致死量)为15
  • 二倍体染色体倍性是指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只有一组最基本的称为“单套”或“单倍体”(haploid),两组备份称为“双套”或“二倍体”(diploid)。多倍体的细胞则有更多套的染色体。其中
  •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黄河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并最初分布于西至河湟、东至大海、北至燕山–大漠、南至秦岭–江淮分水岭的文明,后来扩散至中国全境、乃至东亚并影响世界。黄河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
  • 柔毛小檗柔毛小檗(学名:)是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陕西、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范汝梓范汝梓,字君材,浙江鄞县(今宁波) 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范汝梓于崇祯初年(1628年)接替杨育任延平府知府一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由王维新接任。
  • 贝基尔·巴卢库贝基尔·巴卢库(阿尔巴尼亚语:Beqir Balluku 1917年2月14日-1975年11月5日)阿尔巴尼亚政治家、军事领导人,阿尔巴尼亚前国防部长。1956年,巴卢库协助霍查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内进行
  • 室内鞋室内鞋(日语:上履き/うわばき )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鞋子,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体育馆、某些公司等不允许穿着一般鞋类进入的室内场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之酷似的鞋子在中国大
  • 真假李逵《真假李逵》是一部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木偶动画短片,讲述的是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的一段小故事。 李逵下山寻母,遇到了一个名唤“李鬼”的强盗,强盗声称自己是“李
  • 羊蹄甲 (Bauhinia purpurea)羊蹄甲(学名:)为豆科羊蹄甲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中国广东、马来亚等地,台湾引进栽培于低海拔地区羊蹄甲,港澳称为红花羊蹄甲,台湾称为洋紫荆或玲甲花,因此经常与同属物种洋紫荆()及
  • 龚道耕龚道耕(1876年-1941年),字向农、君迪,别署蛛隐,晚号䏁翁,原籍浙江会稽,生于四川成都,中国经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