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重炮舰(英语:monitor),又译为装甲炮舰,是一种小型战舰,其特征为干舷高度相对较低无法胜任远海航行,航速不快装甲也不强,却装有不成比例大口径火炮。自1860年代起到二战时期,有多国海军曾操作过此类型的船舰。越战时,由于内河作战的需要,美国重新启动自南北战争结束后就未曾再建置过的褐水海军(Brown-water navy)船队,导入至少24艘搭载迫击炮或火焰喷射器的重炮舰参与在越南的战事,也成为此类型的军舰最近期的服役记录。
“Monitor”这种船舰种类得名自历史上第一艘采用此配置的军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海军(英语:Union Navy)(北军)旗下的莫尼特号(英语:USS Monitor)(USS Monitor)。由瑞典裔美国发明家约翰·艾瑞克森(英语:John Ericsson)(John Ericsson)在1861年时起造、1862年完工的莫尼特号是最早披着铁甲,也最早装有炮塔的军舰。从此这个词多指内河和沿海的防御用舰,也可以指胸墙重炮舰,有时在近代还指所有装有炮塔的军舰。
在内河上出现的火力最强的军舰内河重炮舰就是它的一种。在20世纪早期"monitor"重新出现,指的是吃水很浅的有装甲的炮击舰,特别是皇家海军大量地使用它:克莱夫勋爵级重炮舰的火炮达到了当时最大的口径,于一战中轰击德国的目标,它们到了1920年代都拆解了。
维基共享资源上有关浅水重炮舰的多媒体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