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级驱逐舰(こんごう型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旗下所属、配备有神盾战斗系统的护卫舰,是该单位在1988年时为了提高防空能力,决定引进并导入。本舰级的一号舰金刚号于1993年竣工。金刚级一共建造4艘,除了是海上自卫队最早配备的神盾舰之外,也是全球除了美国海军之外最早出现的神盾舰。在护卫舰队中每1个护卫队群配备1艘,为舰队主要的防空中心。
在冷战时代,身为岛国的日本由于各种能源及资源都仰赖进口,因此要确保海上运输路线的安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在同一时期,美苏两国之间仍处于冷战高峰,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为了要确保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在面对假想敌结合反舰导弹与攻击机构筑之饱和攻击时,拥有足够的防空能力。而日本作为东亚对苏前线重镇,如果有神盾舰对美国的西太平洋防务可说如虎添翼。
在1986年(昭和61年)5月,防卫厅内部的监察组织升格为“防卫改革委员会”,委员会旗下有4个子单位,其中一个名为“洋上防空体制委员会”(简称“洋防研”),专门探讨远洋防空该使用什么方式效率最好。他们评估了超视距雷达、预警机、拦截机、防空导弹系统等构筑的防卫体系后,得到了在军舰上装上神盾战斗系统与配套的防空导弹效益最好这个结论,而这个研究在1987年的安保会议内获得接纳,等于为从美国引进神盾系统开了决策绿灯。
因此,日本方面在1988年(昭和63年度)的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中正式将神盾舰的引进纳入。此级舰在开发初期原称为“7,200吨级护卫舰”,其配置的神盾系统相关设备是由美国方面以海外军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 FMS,日文中称之为“对外有偿军事援助”)的方式售予。新舰的船体是以美国海军所使用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为基础,由日方自行开发而成。单舰造价约1,223亿日币,每年的维持费为40亿日币。
当金刚级的一号舰金刚号于1993年时正式完工时,正好遇上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时代,因此开始有人提出“到这个时期不需要高性能的战斗船舰”的负面意见。然而,随着北韩开始发展弹道导弹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原本就拥有高性能雷达侦察能力的金刚级陆续在反导弹作战能力方面获得强化,以符合新世代的任务需求。
为了使其拥有弹道导弹防御(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BMD)的能力,金刚级诸舰在改装的过程中换上了Block IA版本的RM-161标准三型导弹。不过,金刚级的VLS(垂直发射系统)仅有发射防空导弹与ASROC(反潜火箭)的能力,并未配置原本属伯克级主要攻击武力一环、对地攻击专用的BGM-109“战斧”巡航导弹。
与作为基础的阿利·伯克级前期型(Flight IA)同样,金刚级的舰尾设置有直升机甲板,却没有收容用的机库,但是由于金刚级配备OQR-1直升机数据链,因此仍然具备与直升机协同作战的能力。该甲板亦具有简单的直升机油料补给能力,虽然无法载运直升机进行远航,但仍能利用直升机上的声纳等设备,强化反潜作战能力。在2002年(平成14年度)计划中决定建造具备直升机搭载操作能力的金刚级改良舰——爱宕级。目前两艘爱宕级护卫舰皆已服役。
金刚级与作为开发蓝本的阿利·伯克级Flight I/II构型相比,在基本能力方面大致相同,但较晚登场的金刚级仍有不少加强及修改,例如直升机甲板的变更。由于金刚级诸舰皆被海上自卫队当作护卫舰队的旗舰使用,舰桥部分为了要容纳2套指挥设备而较伯克级高了两层甲板分量,导致排水量比伯克级增加不少,已经逼近美国海军更上级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
除了尺寸的加大外,金刚级在舰桥周边的天线配置方面亦有不少改变。主炮由Mk 45舰炮改为能对空射击的意大利奥托梅莱拉(OTO Melara)制127毫米单连舰炮,由日本国产的FCS-2-21型射控系统负责控制。金刚级亦没有采用阿利·伯克级较为简洁的倾斜式轻质合金船桅,改为使用雷达截面积较高的传统式重型四角桁架。
金刚级驱逐舰一共有四艘同级舰,四舰全都是袭名自二次大战时代日本海军旗下的巡洋战舰以及重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