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说一切有部(梵语:मूलसर्वास्तिवाद,Mūlasarvāstivāda)是佛教部派之一,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说一切有部从上座部分出,相对于犍陀罗国和迦湿弥罗国等地的传承,在摩偷罗国的说一切有部后来又自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称其为“持律者”。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比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夹杂了更多的譬喻和本生。最早的有关记录可见于《大智度论》:
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结戒应行是不应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说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毘泥。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根本说一切有部与说一切有部之间的关系,长期在学界中争论。在《异部宗轮论》等早期经论中只提及了说一切有部这么一个称呼,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个称呼出现在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并认为从它分出了四个部派。现代学者则倾向于认为这两个学派是独立发展的。
1982年,德国梵文学者贝歇特(Heinz Bechert)进行一次名为《小乘文献的部派归属》的系列研究,发现这两个部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律藏,论藏次之,至于经藏只有文句上的细微差别。日本学者榎本文雄,认为这两个部派其实是同一个部派,因时间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两个名称。2000年,发表《根本说一切有部和说一切有部》以证明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