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培养

✍ dations ◷ 2025-02-23 07:12:56 #病毒培养
病毒培养(Viral Culture)是一种通过将病毒与它能感染的细胞混合以对病毒进行检测的实验室检验手段。如果细胞出现变化,即出现“致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则可以说培养结果是阳性的。传统的病毒培养方法已经很大程度上被较新的壳小瓶培养法(shell vial culture,SV法)取代。壳小瓶培养法中,需要将样品放置于载玻片上,再对样品进行离心,使得细胞变为单层。随后,可以通过抗原检测(比如免疫萤光(英语:Immunofluorescence))的方法检测病毒的生长情况。壳小瓶培养法大大减少了检测巨细胞病毒等生长较慢的病毒所需的时间,这也正是此方法出现的直接原因。另外,壳小瓶培养法中的离心步骤增加了此方法的灵敏度,因为在离心后病毒颗粒与细胞的距离很近,容易感染细胞。目前,对人或猴子的细胞进行实验会用传统的病毒培养方法,也会用较新的壳小瓶培养法。 可以通过病毒培养鉴定的人类病毒包括腺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除了巨细胞病毒和鼻病毒需要使用致细胞病变作用检测外,其余病毒都可以通过最后一步的免疫萤光检测。

相关

  • 气管炎气管炎(英语:Tracheitis),是指一类病发于气管的炎症。虽然气管通常被认为是下呼吸道的一部分,在ICD-10中,气管炎被分类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气管炎是气管的细菌感染,并且能
  • 鼻咽癌鼻咽癌(NP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一种发生于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在世界的某些地区,例如东南亚和非洲,患此病的人比其他地方多,过去认为是主要是膳食的影响,目前倾向
  • 细菌性痢疾志贺杆菌病(Shigellosis),也称为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传染病,因为摄食了遭志贺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引发食物中毒。特征是出血性腹泻。志贺氏菌是一
  • 种群生物系统层级关系: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在生物学上,种群(英语:Population,或族群)指于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或者说是有个体组成,能够而且
  •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英语:gastrointestinal bleed (GI bleed)、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口腔至直肠之间任何部位的消化道出血。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时,可能导致的症状包含呕血、吐
  • 下背痛下背痛(英语:low back pain,LBP),也称腰痛,是常见背部肌肉骨骼伤病(英语:Musculoskeletal disorder),对许多民众生活构成影响。疼痛感可能为钝痛感,也有可能成刺痛。下背痛可按照时程分
  • 生态生态学(德语:Ökologie),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德语Ökologie(最初:Oeco
  • 生命演化史生命演化历程纪录地球上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时间表,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所做的估算。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之间,获得并传递新性状的过
  •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且被脊椎保护;是源自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依靠复杂的联系来处理传递信息。脊髓主要负责躯干和四肢的反射动作,及传送脑与外周之间的
  • 氯化氢氯化氢(英语:hydrogen chloride),分子式为HCl,室温下为无色气体,遇空气中的水汽形成白色盐酸酸雾。氯化氢及其水溶液盐酸在化工中非常重要。二者分子式均可写为HCl。氯化氢分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