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河马(学名:)又称侏儒河马,分布于西非的热带雨林与沼泽中,主要分布于利比里亚,并有部分个体分布于塞拉利昂、几内亚以及科特迪瓦。倭河马为河马科仅有的两个的幸存种之一。
倭河马生活于密林之中,数量稀少且为夜行性,一直到 19 世纪才被西非以外的人所知。在 20 世纪初倭河马被引进动物园,大多科学家针对倭河马的行为研究多半来自这些人工圈养繁殖的个体。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估计目前倭河马存活的野生个体数量少于 3,000 头。
倭河马主要受到的威胁是来自于栖息地的丧失,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作为农地。它们同时也受到偷猎、掠食者与战争的威胁,在利比里亚有时会被猎取作为丛林肉贩售。
倭河马的姊妹种为马达加斯加绿河马(),为近年绝种的 3 种马达加斯加河马之一。马达加斯加绿河马的体型与倭河马相近,亦较少在水中生活,大部分的化石都是在马达加斯加的森林高地发现。一般相信马达加斯加绿河马是在最近 500 年内灭绝的。
倭河马生物分类学位置随着研究的发展而不断变动。萨缪尔·乔治·莫顿(英语:Samuel G. Morton)最早将倭河马取名为 ,但后来认为倭河马与河马之间的关系没这么亲,得以自成 一属。在1977年,Shirley C. Coryndon(英语:Shirley C. Coryndon)提出学说,认为倭河马属于六齿河马属(英语:Hexaprotodon)(),六齿河马属为一群源自于亚洲的已绝种河马。
这项学说被广为人所接受,倭河马也因此被归入于六齿河马属之下。在2005年,Jean-Renaud Boisserie 等人在针对倭河马发展史的研究后认为,倭河马并非属于六齿河马,而应该独立一属。因此倭河马被重新归类至倭河马属之下。
看起来似小型的河马,腿和颈相对较长,嘴较小,眼长在头部两侧。成年倭河马肩高约75~100 cm(2.46~3.28英尺),体长约150~175 cm(4.92~5.74英尺),体重仅180~275千克(397~606磅)重,还没有一些羚羊大。人工饲育环境下的寿命约为 42 至 55 年,野生个体可能更短。
倭河马的皮肤颜色为深绿或深棕色,腹部则是较浅的灰色。它们的皮肤与河马类似,同样都会分泌既不是血也不是汗的“血汗”;血汗的主要成分为河马汗酸,充当类似防晒油的功能,可以防止河马皮肤晒伤。河马的皮肤很容易干燥并龟裂,这也是两种河马喜欢长时间待在水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倭河马的眼眶(英语:Orbit (anatomy))与鼻没有像河马那般明显突出,因此在水中时无法只露出双眼与鼻呼吸。倭河马具有较小的脚掌与较分开的脚趾,脚趾间蹼不明显,方便倭河马在林地地表行走。
本种可以说是河马的近亲,但是无论从结构还是习性,都与河马相差较大。倭河马喜独居,偶尔成对(夫妻对或是母子对)或是结成小群,为夜行性动物。行为习性其实更类似貘,为趋同演化的结果。倭河马在遇到其他个体时多半会选择忽略对方而不是发生冲突(雄性两栖河马则倾向打斗)。田野调查的研究显示,雄性倭河马的活动势力范围大约为 1.85 km2(460 acre),雌性倭河马则为 0.4至0.6 km2(99~148 acre)。
倭河马较多在陆地上活动,而对水栖生活的适应不及河马。但与其更大的表兄弟一样,它也是半水生和依赖水以保持肌肤滋润和体温降温。如交配与生子的行为可能发生在水中或陆地上。
倭河马同样为草食性动物,在黄昏时自水中爬上陆地觅食,一天会花上接近六小时的时间进食。但倭河马取食的食物种类比河马多样化,以蕨类、阔叶植物、水果为食,很少以草或水中植物为食。
科学家尚未有野生倭河马的繁殖纪录,所有资料完全仰赖观察人工饲养的个体而得,也许和野生个体会有存在差异。倭河马在 3-5 岁时达到性成熟,目前最年轻产子的纪录发生在瑞士巴塞尔动物园(英语:Basel Zoo)一头 3 岁 3 个月大的母倭河马上。雌性倭河马的动情周期为 35.5 日,每次持续 24 至 48 小时。
倭河马为单配偶制(河马则是一夫多妻制),然而尚不清楚配偶关系可以持续的时间长度。交尾可能发生于陆上或是水中,可以持续 1-4 小时。在人工饲育的环境下,全年每个月都能够产下幼崽。妊娠期持续 190-210 天,每胎产1只,偶尔产出双胞胎。
初生的雌性倭河马宝宝体重约 4.5~6.2千克(9.9~13.7磅),而雄性宝宝则会较雌性重 0.25千克(0.55磅)。幼崽约在六至八个月时断奶,在断奶前幼崽不会在母亲到陆地上觅食的时候跟着,而是继续躲在水中。母亲一天会回到躲藏点 3 次并呼唤幼崽前来食用母乳。哺乳的时候母亲会完全侧躺。
野生倭河马主要受到的威胁是来自于栖息地零碎化,它们生活的森林被大量砍伐作为农地使用。随着森林的萎缩,倭河马面临种群被分割的问题,进而导致基因多样性降低。
在利比里亚,当地人会为了肉偷猎倭河马,据传它们的肉就和山猪肉一样好吃。和河马不同的是,倭河马的牙齿没有任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