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音词

✍ dations ◷ 2025-09-13 18:50:17 #汉语方言学,语言学

分音词指汉语方言里利用反切方式构词而形成的一类词语。通常一个音节分裂为两个音节,在声母后插入一个弱化韵母,韵母前面插入边音、流音等声母,形成两个音节的词语:122。

分音词是汉语一个比较普遍的词汇现象,各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出现这类词:119。其中晋方言的嵌“l-”词和闽方言福州话的切脚词最为典型。

晋语的分音词现象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北部邻近中部的少数地区。临近山西的豫北及陕北、内蒙古中西部也有此现象。例如:

从上列例词看,晋语分音词的一般构成方式如下。分音词的第一音节与本词双声,分音词的第二音节与本词叠韵。大多数首字韵母为ǝʔ,后一音节均为l声母。

晋语的分音词多为动词,也有少量为名词、量词。:23、24

分音是福州方言的一种重要构词方式,大多单音动词、量词都可以分解成两个字,分解的基本规律是,单音词的声母加上韵头和韵腹组成第一字,l声母加单音词的韵母组成第二字。例如:27:

官话有很多连绵词其实就是嵌“l-”的分音词。比如窟窿(源自“孔”)、霹雳(源自“劈”)、角落(源自“角”)。

古汉语有很多叠韵连绵词就是嵌“l-”的分音词。《广韵》中有䩆�(南京官话:zhang3lang3,側板切、奴板切)、㝩㝗(南京官话:kang3lang3,苦朗切、盧黨切)、䯑䯖(南京官话:kuang1lang2,苦光切、魯當切)、喢㗙(南京官话:sha5la5,山洽切、女洽切)、䞀�(南京官话:hou4lou4,胡遘切、盧候切)等上千这样的词。

关于汉语各方言中分音词的来源,基本上有两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这些词是上古汉语乃至原始汉藏语的复辅音在现代汉语中的残存现象。比如:霹雳(有分离义,与“劈”同源),藏语nbral,缅语pra;骷髅(有头颅义,与“颗”同源),藏语klad、达让语klu。

也有学者指出这些词跟平定方言儿化非常相似,因此认为这是一种儿化的残余:120。

不同汉语方言中的分音词的来源不一定相同。

相关

  • Ponginae猩猩亚科(Ponginae)属灵长目人科。史前曾存在若干属,现仅存红猩猩一属。本亚科各已知属如下:早前曾被分类为猩猩亚科的大猩猩(Gorilla gorilla)、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以及倭黑
  • Nasub5/subPsub3/subOsub10/sub三聚磷酸钠,化学式Na5P3O10。三聚磷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1%水溶液pH为9.7。有两种晶形,α型(高温型)和β型(低温型),两者化学性质相同,均可得到相同的水溶液和结晶
  • meta分析统计学上来说,元分析(meta-analysis,或译作后设分析、整合分析、综合分析、统合分析、荟萃分析)是指将多个研究结果整合在一起的统计方法。就用途而言,它是文献回顾的新方法。文
  • 戏剧化人格违常戏剧化人格违常是人格违常的一种,又称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显得、情绪不稳,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表现欲。他们富敏感而夸张的情感,追求感官刺激,喜欢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夸
  • 非建制地区非建制地区(英语:Unincorporated area)普遍存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指一个地区并没有自治权,而是被更高层的行政区划(例如国家、省、州、郡或县)所管理。通常当一个
  • 山东省友好城市或姐妹城市列表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城市或姐妹城市列表。
  • 秘鲁国旗秘鲁国旗由三条垂直的红、白、红纵条组成。由何塞·德·圣马丁设计,1825年启用。6月7日为国旗日。民用旗在1950年以前与政府旗没有分别,中间皆有徽记。政府旗上的徽记为军徽,
  • 斯瑟马岛小鹦鹉斯瑟马岛小鹦鹉(学名)是塞舌尔特有的一种中等大小鹦鹉。它们是非洲黑鹦鹉的亚种,但有时也被分类为独立的物种。它们是塞舌尔的国鸟。斯瑟马岛小鹦鹉呈灰黑色。它们长30厘米,比非
  • 绵文绵文(1847年-1906年),爱新觉罗氏,号达斋,字东乔,清朝宗室,满洲镶白旗人、进士出身。光绪九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二年,任詹事府
  • 小行星4039小行星4039(英语:4039 Souseki)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1987年9月17日,关勉在芸西天文台发现了此天体,以夏目漱石(Souseki)命名。这颗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126.077784863197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