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陆风
✍ dations ◷ 2025-09-18 05:15:13 #海陆风
海陆风是一种在海岸附近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产生的中尺度热力环流,属于小范围天气系统,对滨海地区的气候产生较大影响,是大气次级环流的一种。一般地,在白昼风从海上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在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海风与陆风合称为“海陆风”。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即海洋能比陆地吸收更多的热量。在白昼时,由于陆地热容量较小,因此升温比海面快。地面的高温会加热其上方的空气,暖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的小,因此会上升,产生一个近地面的低气压。此时上升的气流将使气压降低,并且使空气流向海洋上空;在对应的海洋表面,冷空气会形成一个相对高气压。海面与陆面形成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此形成“海风”。与海风类似。在夜晚时,由于陆地热容量较小,因此降温比海面快。海面上的相对高温将保持其上方空气的温度,使空气上升,产生一个近海面的低气压。此时上升气流将使空气流向陆地上空;在对应的陆地表面,由于温度下降较快,较冷的空气将形成一个相对高气压。陆面与海面形成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此形成“陆风”。需要注意的是,当环境风场大于8节,并且方向与应该形成的海风(陆风)相反时,海风(陆风)是不可能形成。与此同时,强天气系统的控制将导致海陆风无法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带来的大气环流也对海陆风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海陆风在靠近海岸处最强,越远离海岸,其强度越弱。同时海陆风由于仅仅受一日的热力变化影响,其强度较弱,一般只能深入陆地20~50公里,并且在天气平静时效果较显著,在受强天气控制时无法生成。对北半球而言,海陆风循环在春秋季节强于夏冬两季。其中秋季受陆风影响较大,春季受海风影响较大。同时,若海风的冷空气势力较强,深入陆地,将导致暖空气被迫抬升,成云致雨,形成类似冷锋过境的天气,对局地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海陆风能够对局地天气和气候带来重要影响,是重要的气候资源之一。同时,海陆风与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播与扩散有很大关系。污染物扩散与各种气象的关系尤其是海陆风容易产生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海陆风一般产生于环境风场较弱,对流现象弱的时段,也不利于污染物的传播与扩散。
相关
- 雪橇雪橇(sled、sledge或sleigh)是一种陆上的交通工具,其下侧有光滑的表面,或者雪橇下方有可分离的支架,支架下方有二个或多个光滑的纵向窄滑行板,可以在地表滑行。大部分的雪橇是用在
- 小动脉小动脉(英语:Arteriole,又称为微动脉)是大动脉微小的分支,一端接大动脉,另一端接微血管。功能是推进血液,使其到达微血管,进行养分吸收,再透过细静脉、大静脉运回心脏,完成血液体循环
- 苏消安苏消安(英语:Treosulfan,又称曲奥舒凡)是一种正在研究的治疗癌症的药物。 它属于烷化剂。卤化/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克拉屈滨、克罗拉滨、氟达拉滨、奈拉滨)聚合酶链式反应抑制
- 那加兰那加兰邦(印地语:नागालैण्ड,拉丁字母转写:Nāgāland)是印度的一个邦,位于印度东北部的喜马拉亚山脉,西连阿萨姆邦,南接曼尼普尔邦。该邦名称“那加兰”字面意为“那加人(居
- 博施卡尔·博施(Carl Bosch)(1874年8月27日-1940年4月26日)是德国化学家与工程师。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以及1939年歌德奖获得者。卡尔出生于科隆。他在1892至1898年间就读于查诺顿堡的
- 祭改祭解,通称补运、改运,或作祭改,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台湾等地的民俗仪式。在该仪式中,人们会亲自或委托亲友于道坛或奉祀玉皇大帝、城隍、保生大帝等神明的宫庙,并委请道士或法师为之
- 阿那含上座部佛教阿那含(梵语:अनागामिन्,Anāgāmi),是佛教用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进入圣道
- 吸电子基团诱导效应,即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极性(电负性)不同而致使成键电子云在原子链上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其本质是静电感应。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强的基团或原子(如氟)移动。诱导效应的
- 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也作兄弟姐妹,又称手足,指有相同父亲和母亲的人。较自己年长的男性为兄(口语中称“哥”),女性为姊(口语中称“姐”);比自己小的男性为弟,女性为妹。最年长的称大哥或大姐,余下
- 德国经济$45,925 (国际汇率) $40,756 (购买力平价)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四大国(国际汇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第五大国(购买力平价)。从工业革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