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多拉 (1999年)

✍ dations ◷ 2025-02-23 14:24:16 #飓风多拉 (1999年)

</noinclude>

飓风多拉(英语:Hurricane Dora)是少数能横跨所有三个北太平洋洋面的热带气旋之一,也是自1994年飓风约翰以来的首场能完成上述创举的热带气旋。1999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四场获命名的风暴、第三场飓风和第二场大型飓风。多拉于8月6日从墨西哥南方的东风波发展而成。系统自热带低压生成后便逐渐增强,并于当天晚上升级为热带风暴多拉。此后,多拉开始稳步向西移动,并于8月8日成为飓风。在高海面温度和风切变微弱的情况下,风暴继续增强,最终在8月12日达到风力时速220千米,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达到四级标准。

此后,多拉受水温和风切变的影响,强度波动较大,在四天内,风暴强度从四级飓风的最高强度到一级飓风的最低标准徘徊。8月16日,多拉从夏威夷岛以南较远处掠过时,短暂地再次达到大型飓风的标准。8月18日,气旋以一级飓风的标准从约翰斯顿环礁以南近距离掠过。尽管它从未登陆,但多拉在夏威夷群岛和约翰斯顿环礁上产生大浪、狂风和毛毛细雨,不过造成的损失很小。8月20日横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多拉减弱为热带风暴。多拉在8月22日减弱为热带低压后,于8月23日在威克岛以北数百千米处消散。

7月23日,一股东风波从非洲西岸进入大西洋。它横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几天,但发展缓慢。到8月4日,系统进入太平洋,伴随着混乱的对流。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低层环流的出现获卫星图像记录以作证据,加上弧形对流带的形成。因此,估计第七E号热带低压在UTC8月6日0时于阿卡普尔科以南约540千米处发展而成。尽管起初受垂直风切变影响,该低气压稳步增强,并于当天晚上升级为热带风暴多拉。升级为热带风暴后,风暴在其西部象限有可观的外流。向西偏北方移动,然后因亚热带高压脊减弱而转向西移动,多拉持续增强,并于8月8日根据德沃夏克分析法升级为飓风。

8月8日晚上,风暴主要由中心密集云团区组成,但带状特征极少。UTC8月9日0时,多拉增强为二级飓风。数小时后,一直径约10-19千米的风眼形成,气旋组织进一步改善。风暴在UTC8月10日0时左右增强为三级飓风。飓风继续向西或西微北移动。8月10日晚上,深层对流显着扩大并变得更加对称,而德沃夏克分析法估计表明多拉达到四级标准;国家飓风中心相应地将风暴升级为四级飓风。

8月11日晚上,国家飓风中心预测风暴会在大约24小时内开始以相对缓慢的速度减弱,因为在飓风尤金过后,风暴将穿越略低的海面温度。然而在UTC8月12日0时,多拉达到其最高强度,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20千米,最低气压为943毫巴(27.8英寸汞柱)。在最高强度时,飓风的风眼直径为27千米,周围被温度为摄氏−65至−70度的云顶环绕着。六小时后,多拉因眼墙置换循环而稍微减弱,但在UTC12时重新达到最高强度。由于海水温度较低和风切变增强,气旋在UTC8月13日12时再次跌出最高强度。大约六小时后,因风眼被云层遮盖且周围的云顶变暖,多拉回落到三级标准。

8月14日早上,随着风暴越过西经140度线,发出飓风公告的职责从国家飓风中心转移到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当时该系统已显著地减弱,并在UTC6时左右回落到二级标准。气旋从UTC8月10日0时到UTC8月14日6时维持着大型飓风标准超过96小时。到UTC8月14日12时,多拉进一步减弱到一级飓风的下限,并预计将在24小时内降至热带风暴的标准。然而,投落送的风力时速172千米的风速读数和卫星估计表明,多拉在UTC8月15日6时左右重新增强为风力时速165千米的二级飓风。此后不久,卫星图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风眼。

UTC8月16日6时,结合侦察数据和卫星图像,支持将风暴重新升级至三级标准。当时,多拉正从夏威夷州以南约320千米处掠过,这亦是风暴最接近该州的时刻。第二波最高强度维持的时间很短,因此不久后风暴便减弱。多拉于8月18日以一级飓风的标准从约翰斯顿环礁以南约105 千米处掠过,然后转向西偏北移动。UTC翌日0时左右,多拉在横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减弱为热带风暴。结果,风暴成为自1994年约翰以来首个出现在所有三个北太平洋洋面的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余下的时间追踪多拉。风暴遭遇更强的风切变,到8月21日,风力减弱到低于热带风暴的标准。8月23日,环流从主对流中暴露出来,UTC18时,热带低压多拉在威克岛东北约725千米处消散。。

8月16日,预报模型预测多拉将在约翰斯顿环礁以南近距离掠过,有些人更担心多拉会直接吹袭该岛。由于受其威胁,大约1,200名工人和居民从约翰斯顿环礁撤离到夏威夷州。在离开之前,工人们将建筑设备和其他易松脱的物品固定。约翰斯顿环礁的一些生物学家担心飓风会严重影响约翰斯顿环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英语:Johnston Atoll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150,000多只鸟类的繁殖期,他们的担忧是在1994年飓风约翰杀死岛上80%的鸟类后表达出来。此外,中太平洋飓风中心预测多拉将以台风的最低标准吹袭威克岛,不过这并没有发生。

来自多拉的涌浪沿着夏威夷岛的东岸和南岸产生出2-6米高的海浪。由于环境不断恶化,促使当地官员关闭普纳(英语:Puna, Hawaii)和考乌(英语:Kau, Hawaii)的所有海滩、露营地和自然小径。多拉的外围云带在一些高海拔地区产生高达每小时95千米的大风。多拉带来毛毛细雨,特别是在该岛的北部和东部,雨量从13至38毫米不等。然而,该岛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并无降水。飓风多拉也在约翰斯顿环礁上产生大浪。约翰斯顿环礁的自动气象站报告阵风介乎65-75千米之间达两小时。但总体影响很小,没有任何损失或受伤的报告。

飓风多拉的路径总长约为10,500千米,是太平洋飓风中第二长的路径,仅次于1994年的飓风约翰;而多拉路径的长度是洋面平均水平的四倍多。多拉也是首个接近到足以被雷达探测到的太平洋飓风。此外,飓风是自1994年约翰以来首个横跨所有三个北太平洋洋面的热带气旋。

相关

  • 化学治疗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化学疗法(英语:Chemotherapy),简称化疗(Che
  • 释迦佛释迦牟尼(梵语: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年,巴利语:Siddhāttha Gotama;梵语:सिद्धा
  • 非类固醇抗炎药非甾体消炎药(英语: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作NSAID),也译作非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在施用较高剂量时也具有消炎作用。“非甾体”一词用
  • 南越语南越语,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族人使用的一种或一系列古代语言。旧有的错误观点认为它之后跟其他语言如古代汉语等相互影响演化成粤语、京语、黎语、壮语、侗语、瑶语、畲语、苗
  • 公石石(拼音:dàn,注音:ㄉㄢˋ,音同“淡”)是中国和日本古代容积单位,一石=十斗,通常用来量米。中国古代官员是以米、麦等粮食当作薪俸的,故有郡守两千石之说。《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时
  • 地星科地星属 多口地星属 弹球菌属 地星是指伞菌纲地星目(学名:Geastrales)下的真菌(马勃)。地星科(学名:Geastraceae)为该目下的唯一科。共包含8个属、64个物种。地星科最初曾列在
  • 俄罗斯国庆日俄罗斯国庆日,是俄罗斯联邦的国庆日。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联邦国家主权宣言的日子。1992年,这一天被定为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日,2002年后又
  • 帕维尔·阿达莫维奇帕维尔·博格丹·阿达莫维奇(波兰语:Paweł Bogdan Adamowicz;IPA:,1965年11月2日-2019年1月14日),波兰政治人物和律师。1998年起任职波兰滨海省格但斯克市长,直至被刺杀身亡。1965年
  • 谢尔潘峰坐标:83°34′S 54°50′W / 83.567°S 54.833°W / -83.567; -54.833谢尔潘峰(英语:Serpan Peak)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伊利沙伯女皇地,属于彭萨科拉山脉中尼普顿山脉的一部分,海拔
  • 后扣带皮层后扣带皮层(英文: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是大脑扣带皮层的尾部,位于前扣带皮层之后。后扣带皮层属于边缘叶(英语:Limbic lobe)的上部,属于布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