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时

✍ dations ◷ 2025-04-04 11:13:55 #恒星时
恒星时是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标示的天球子午圈值,由于借用了时间的计量单位,所以常被误解为是一种时间单位。恒星时是根据地球自转来计算的,它的基础是恒星日(比地球的自转周期短约8.4毫秒)。由于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运动,恒星日比平太阳日(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短约1/365(相应约四分钟或一度)。恒星时的定义是一个地方的子午圈与天球的春分点之间的时角,因此地球上每个地方的恒星时都与它的经度有关。由于地球的章动春分点在天球上并不固定,而是以18.6年的周期围绕着平均春分点摆动。因此恒星时又分真恒星时和平恒星时。真恒星时是通过直接测量子午线与实际的春分点之间的时角获得的,平恒星时则忽略了地球的章动。真恒星时与平恒星时之间的差异最大可达约0.4秒。一个地方的当地恒星时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恒星时之间的差就是这个地方的经度(参见天体导航)。因此通过观测恒星时可以确定当地的经度(假如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恒星时已知的话)或者可以确定时间(假如当地的经度已知的话)。通过确定恒星时可以简化天文学的计算,比如通过恒星时和当地的纬度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哪些星正好在地平线以上。恒星时与太阳时分别是以春分点和太阳为参考点制定的时间系统,其在数值上分别等于春分点和太阳中心相对于本地子午圈的时角。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本地的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被称为一个恒星日,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本地的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则被称为一个太阳日。恒星时与太阳时都是以地球自转作为时间基准,主要的差异在于测量时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受到地球公转的影响,一个太阳日的长度要比一个恒星日的长度略长。通用的二十四小时制是以假想的平太阳的中心为参考点制定的,这一计时系统将一个平太阳日的长度视为24小时,此时的平恒星日 24 h ( T s ) {displaystyle 24^{h};(T_{s})} 和平太阳日 24 h ( T ⊙ ) {displaystyle 24^{h};(T_{odot })} 的转换关系为:24 h ( T s ) = 23 h 56 m 04 s .090 53 ( T ⊙ ) = ( 1 − υ ) × 24 h ( T ⊙ ) {displaystyle 24^{h};(T_{s})=23^{h}56^{m}04^{s}.090,53;(T_{odot })=(1-upsilon )times 24^{h};(T_{odot })}或24 h ( T ⊙ ) = 24 h 03 m 56 s .555 37 ( T s ) = ( 1 + μ ) × 24 h ( T s ) {displaystyle 24^{h};(T_{odot })=24^{h}03^{m}56^{s}.555,37;(T_{s})=(1+mu )times 24^{h};(T_{s})}其中,系数 1 − υ = 0.997 269 566 329 084 {displaystyle 1-upsilon =0.997,269,566,329,084} , 1 + μ = 1.002 737 909 350 975 {displaystyle 1+mu =1.002,737,909,350,975} 。用北京时间减去8小时求得世界时(UT)。世界时(UT) = 北京时间 - 8小时现在公历纪元的年表示为Y、月为M、日为D、时为h、分为m、秒为s,1月、2月分别当做上一年的13月、14月。(例:2010年1月1日时Y=2009, M=13, D=1),然后求出儒略日(JD)。J D = [ 365.25 Y ] + [ Y 400 ] − [ Y 100 ] + [ 30.59 ( M − 2 ) ] + D + 1721088.5 + h 24 + m 1440 + s 86400 {displaystyle JD=left+left-left+left+D+1721088.5+{frac {h}{24}}+{frac {m}{1440}}+{frac {s}{86400}}!}表示高斯符号,只取整数部分。其次求出简化儒略日(MJD)。M J D = J D − 2400000.5 {displaystyle MJD=JD-2400000.5!}以平均春分点确定的格林尼治恒星时(考虑了岁差的平均恒星时) θ ¯ G {displaystyle {bar {theta }}_{G}} 用下面的式子求(h表示小时、点钟。用角度表记的请乘以15)。θ ¯ G = 24 h × ( 0.671262 + 1.0027379094 × M J D ) {displaystyle {bar {theta }}_{G}=24^{h}times (0.671262+1.0027379094times MJD)!}以格林尼治恒星时去求地方恒星时,地方东经表示为λ(西经使用负数)。θ ¯ = θ ¯ G + λ 15 {displaystyle {bar {theta }}={bar {theta }}_{G}+{frac {lambda }{15}}!}得出的数若大于或小于24就对得出的数做模运算,模数为24,得到大于0小于24的余数即为恒星时。

相关

  • 垃圾焚烧垃圾焚烧,或称垃圾焚化,是一种废物处理的方法,通过焚烧废物中有机物质,以缩减废物体积。焚烧与其他高温垃圾处理系统,皆被称为“热处理”。焚化垃圾时会将垃圾转化为灰烬、废气和
  • 索佐波尔索佐波尔是保加利亚的城镇,位于该国东南部黑海沿岸,距离首府布尔加斯35公里,由布尔加斯州负责管辖,2009年人口5,753,居民主要信奉东正教。
  • 路得路得记(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
  • 无性别厕所中性厕所(Unisex toilet,又称:无性别厕所、男女通用/共用厕所、男女共厕、家庭厕所、性别中立厕所或性别友善厕所等)是没有性别之分,供任何需要使用者使用的公共厕所。一些设为独
  • 内隐态度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是个体对事物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情感或反应,由不自觉的以往经验归因于以往某一确定经验所引起。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内隐态度的
  • 腈(英语:nitrile),指的是带有C≡N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C≡N基团称作氰基,在 -CN 基团中碳原子和氮原子通过三键键合在一起。无机化学中带有此官能团者为氰,而不称“腈”。许多含氰
  • 甘草酸甘草酸(Glycyrrhizin,或glycyrrhizic acid,glycyrrhizinic acid)是甘草(Glycyrrhiza glabra)根的主要甜味成分。在结构上是一种皂苷。可用作食品和化妆品中的乳化剂和凝胶形成剂。
  • 萜类化合物萜烯(英语:terpene,简称萜,旧称䓝,词由松节油“turpentine”而来)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属脂类,不溶于水,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C5H8)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萜烯是一个庞大而多样
  • 改革重组国有企业改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国有企业的形态,股权结构和基本制度进行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国有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国家为企业提供原材料并制定
  • CompuServeCompuServe是全球第一家网络服务的提供商,在1989年首度推出电子邮件服务,高峰时期会员曾达到50万人,2009年终止拨接上网服务,仅留下门户网站。CompuServe曾名列1996年美国20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