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恒星时
✍ dations ◷ 2025-07-06 08:57:05 #恒星时
恒星时是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标示的天球子午圈值,由于借用了时间的计量单位,所以常被误解为是一种时间单位。恒星时是根据地球自转来计算的,它的基础是恒星日(比地球的自转周期短约8.4毫秒)。由于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运动,恒星日比平太阳日(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短约1/365(相应约四分钟或一度)。恒星时的定义是一个地方的子午圈与天球的春分点之间的时角,因此地球上每个地方的恒星时都与它的经度有关。由于地球的章动春分点在天球上并不固定,而是以18.6年的周期围绕着平均春分点摆动。因此恒星时又分真恒星时和平恒星时。真恒星时是通过直接测量子午线与实际的春分点之间的时角获得的,平恒星时则忽略了地球的章动。真恒星时与平恒星时之间的差异最大可达约0.4秒。一个地方的当地恒星时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恒星时之间的差就是这个地方的经度(参见天体导航)。因此通过观测恒星时可以确定当地的经度(假如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恒星时已知的话)或者可以确定时间(假如当地的经度已知的话)。通过确定恒星时可以简化天文学的计算,比如通过恒星时和当地的纬度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哪些星正好在地平线以上。恒星时与太阳时分别是以春分点和太阳为参考点制定的时间系统,其在数值上分别等于春分点和太阳中心相对于本地子午圈的时角。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本地的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被称为一个恒星日,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本地的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则被称为一个太阳日。恒星时与太阳时都是以地球自转作为时间基准,主要的差异在于测量时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受到地球公转的影响,一个太阳日的长度要比一个恒星日的长度略长。通用的二十四小时制是以假想的平太阳的中心为参考点制定的,这一计时系统将一个平太阳日的长度视为24小时,此时的平恒星日
24
h
(
T
s
)
{displaystyle 24^{h};(T_{s})}
和平太阳日
24
h
(
T
⊙
)
{displaystyle 24^{h};(T_{odot })}
的转换关系为:24
h
(
T
s
)
=
23
h
56
m
04
s
.090
53
(
T
⊙
)
=
(
1
−
υ
)
×
24
h
(
T
⊙
)
{displaystyle 24^{h};(T_{s})=23^{h}56^{m}04^{s}.090,53;(T_{odot })=(1-upsilon )times 24^{h};(T_{odot })}或24
h
(
T
⊙
)
=
24
h
03
m
56
s
.555
37
(
T
s
)
=
(
1
+
μ
)
×
24
h
(
T
s
)
{displaystyle 24^{h};(T_{odot })=24^{h}03^{m}56^{s}.555,37;(T_{s})=(1+mu )times 24^{h};(T_{s})}其中,系数
1
−
υ
=
0.997
269
566
329
084
{displaystyle 1-upsilon =0.997,269,566,329,084}
,
1
+
μ
=
1.002
737
909
350
975
{displaystyle 1+mu =1.002,737,909,350,975}
。用北京时间减去8小时求得世界时(UT)。世界时(UT) = 北京时间 - 8小时现在公历纪元的年表示为Y、月为M、日为D、时为h、分为m、秒为s,1月、2月分别当做上一年的13月、14月。(例:2010年1月1日时Y=2009, M=13, D=1),然后求出儒略日(JD)。J
D
=
[
365.25
Y
]
+
[
Y
400
]
−
[
Y
100
]
+
[
30.59
(
M
−
2
)
]
+
D
+
1721088.5
+
h
24
+
m
1440
+
s
86400
{displaystyle JD=left+left-left+left+D+1721088.5+{frac {h}{24}}+{frac {m}{1440}}+{frac {s}{86400}}!}表示高斯符号,只取整数部分。其次求出简化儒略日(MJD)。M
J
D
=
J
D
−
2400000.5
{displaystyle MJD=JD-2400000.5!}以平均春分点确定的格林尼治恒星时(考虑了岁差的平均恒星时)
θ
¯
G
{displaystyle {bar {theta }}_{G}}
用下面的式子求(h表示小时、点钟。用角度表记的请乘以15)。θ
¯
G
=
24
h
×
(
0.671262
+
1.0027379094
×
M
J
D
)
{displaystyle {bar {theta }}_{G}=24^{h}times (0.671262+1.0027379094times MJD)!}以格林尼治恒星时去求地方恒星时,地方东经表示为λ(西经使用负数)。θ
¯
=
θ
¯
G
+
λ
15
{displaystyle {bar {theta }}={bar {theta }}_{G}+{frac {lambda }{15}}!}得出的数若大于或小于24就对得出的数做模运算,模数为24,得到大于0小于24的余数即为恒星时。
相关
- 中子辐射中子辐射(英语:Neutron radiation)是一种由自由中子组成的电离辐射。核裂变的结果是原子会释放出自由中子,这些自由中子与其他原子的核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同位素,反过来也可能会产
-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英语:Data visualization)被许多学科视为与视觉传达含义相同的现代概念。它涉及到数据的可视化表示的创建和研究。为了清晰有效地传递信息,数据可视化使用统计图形、
- 干燥器干燥器是一种实验室玻璃仪器,用于暂时储存对潮湿敏感的试剂。常见干燥器形状是一个带盖的玻璃缸,下部有一塑料圆盘隔开的隔层,用于装填干燥剂。使用时在缸体和盖结合处涂上凡士
- 欧内斯特·沃尔顿欧内斯特·托马斯·辛顿·沃尔顿(英语: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年10月6日-1995年6月25日),爱尔兰物理学家,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与约翰·考克饶夫于20世纪30年
- 亚威农阿维尼翁(法语:Avignon,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
- 1940年1940年美国人口普查(英语:1940 United States Census)是美国历史上第16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了美国的常住人口为131,669,275人,相比1930年美国人口普查,同比增长为7.3%。1940年的人
- 巨大病毒巨大病毒(Megavirus)是继拟菌病毒和马赛病毒后,于智利海岸水域中发现的又一种巨大病毒,因为该病毒是当时发现的最大的病毒,且该病毒株发现于智利海域,因此该病毒株被命名为 Megavi
- 荷兰黄金时代绘画荷兰黄金时代绘画指的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时的绘画, 当时八十年战争中成立的荷兰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欧洲,它在商业、科学和艺术领域都居于领导地位
- 干走电影《干走电影》(Steal This Film)是一个于2006年开始的系列电影计划,电影内容是关于反抗知识产权运动的纪录片,并且以BitTorrent点对点技术协定散布电影,而非一般电影在戏院放映。
- 盐埕盐埕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