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口感)

✍ dations ◷ 2025-11-17 08:51:18 #Q (口感)

Q是台湾人用以形容食物具有嚼劲、弹牙的形容词,语源起自于台湾话。

Q一词用法取自于台语字之:�(组成:⿰饣丘)(台语拼音:khiū),因原汉字鲜少使用而习惯上民众以谐音相同之英文罗马字母Q取代用之。其意思为形容食物柔软而有弹性、韧性;弹牙、软糯、富有嚼劲。也可连接使用:“~嗲嗲”、“~牵”或是“~头糜”。有时也会叠字强调,如:“QQ的”。也为意大利文之“al dente”。

Q一词多可形容于:牛、羊、猪、鸡、鸭、鹅、鱼、虾和螺肉;此外也用于形容珍珠、汤圆、包子、饺子、馄饨、面条、麻糬、年糕、软糖、关东煮、粿、面包、米饭、肉圆、芋圆、鱼浆制品和饼皮等具有嚼劲口感的食物。此外些许夜市新创食物也多以Q作为食物名称,如:QQ糖和寒天Q棒。

德国益智节目“谁知道这种事?(德语:Wer weiß denn sowas?)”(德语:Wer weiß denn sowas?)曾于节目中以此作为考题难倒参赛者。

相关

  • 林致平林致平(1909年7月7日-1993年2月22日),江苏无锡人。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1年,林致平成为中
  • 罗斯福家族罗斯福家族(英语:Roosevelt family)是一个卓越的商业和美国政治世家,为荷兰移民的后裔,该家族产生过两位美国总统,分别是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
  • 台语书写系统比较台语书写系统比较是指将台湾话的各式书写系统加以比较其特性。台湾话有数种相异表记系统,包括了汉字及衍伸文字、罗马字等等。以下就各式目前各式台语的拼音系统加以判别比较
  • 凌子风凌子风(1917年4月30日-1999年3月2日),原名凌风,曾用名凌项强,男,祖籍四川合江,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凌子风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33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后转
  • 纪念物纪念物(英语:Memorial)是用作纪念某人离世的物件,常见的方式包括地标、雕像、喷泉、塔、石刻等。最常见的为墓石,其次为战争纪念碑,纪念于战争中的死者。形状为十字的纪念建筑称为
  • 第一代西蒙子爵约翰·西蒙约翰·奥尔斯布鲁克·西蒙,第一代西蒙子爵,GCSI,GCVO,OBE,PC(John Allsebrook Simon, 1st Viscount Simon,1873年2月28日-1954年1月11日),英国政治家,在一战爆发到二战结束的时期内,多次
  • 战术灯战术灯(英语:Tactical light)是一款与枪械一并使用的手电筒,以协助用户在光亮度低的环境以下识别目标,让射手、执法人员或士兵以武器瞄准的同时照亮目标。战术灯既可手持亦可安装
  • 黄仁英黄仁英(韩语:황인영,1978年11月23日-),韩国女演员。
  • 潘世恩清胡岫云绘《潘世恩肖像》局部,南京博物院藏潘世恩(1769年-1854年),字槐堂,号芝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政治人物。潘世恩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状元。嘉庆年间,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年间,担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潘世恩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嘉庆二年(1797年),潘世恩在翰林院大考中获一等,擢升为侍读。和珅认为他青年才俊,想
  •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琉球古代职官名。为君主近臣,依君主诏命行事。汉代初期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晋代始于光禄大夫外加置左光禄大夫及右光禄大夫。隋炀帝以九大夫和“八尉”十七阶构成本阶,九大夫即: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正议大夫,正四品;通议大夫,从四品;朝请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唐代、宋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