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地震效应

✍ dations ◷ 2025-11-21 11:53:59 #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质学,固体力学,爆炸

爆炸地震效应(英语:seismic effect of explosions)是指因炸药在岩层或土壤层中爆炸而对地层和建筑物产生同天然地震相似的影响。爆炸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阻尼的作用,其能量产生持续衰减,并且随着传播距离增大,振幅降低,振动持续时间变长。这种地震波可能对距离爆炸中心较远处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破坏,故其潜在的危险性被认为是爆炸附属动力学现象的一个基本研究内容。

在地下进行爆破工作时会导致地面发生强烈震动,这种震动往往会对地面结构产生影响。但由于爆破震动问题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对工程结构的动力分析基本都是采用单一的地面震动参数作为安全评估的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操作、应用简便,但由于该判据只考虑到影响地面爆破地震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爆心距和药量,而影响爆破地震强度和地震波特征的主要因素还有介质体物理力学参数和传播途径等,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对于同一建筑物而言,即使两次爆破的地震动峰值速度相同,但频率不同时,引起的破坏程度也会随之不同。大量的工程案例显示,在爆破工程中峰值震动速度并未超过安全判据却能造成结构造成结构失稳、开裂变形等问题。与此相反,也有大量的案例显示在爆破地震安全判据严重超过现有允许值却也可以发生对建筑物构成无任何威胁的情况。因此,探索爆炸地震效应的相关理论、定义和概念,尤其是对爆破地震安全判据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萨道夫斯基(俄语:Садовский,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曾提出过爆炸地震波破坏的强度取决于地震波质点运动的速度,用公式表达即为 v = k Q 3 {\displaystyle v=k{\sqrt{Q}}} ,其中v代表速度、k代表经验系数、Q代表爆破中的装药量。而1978年,伦德伯格在萨道夫斯基提出的公式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订,用公式表达即为 v = k Q α R β {\displaystyle v=kQ^{\alpha }R^{\beta }} ,其中k代表经验系数、α、β代表与场地有关的衰减指数。2007年,罗正等人通过对上述两个公式的预测误差进行比较,退出了广义公式的预测震速与实测震速值的平均误差值比后者要小很多的结论。

相关

  • 日落综合征日落症候群是部分老人痴呆症或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其中一种病征,发病率由一成至三成不等,患者一到日落、傍晚时刻,就开始出现焦躁、躁动、幻觉、甚至产生攻击倾向。日落症候群的成
  • 兰纳-琼斯势兰纳-琼斯势(英语:Lennard-Jones potential),又称L-J势, 6-12势, 或12-6势,是用来模拟两个电中性的分子或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最早由数学家约翰·兰纳-
  • 精液过剩症精液过剩症(Hyperspermia)为一医学术语,当一位男性有异常大的射精(或精液)量时谓之。精液过剩症的男性通常比没有此症状的男性有较高的性欲。精液过剩症与精液减少症(hypospermia)
  • 新泰市新泰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泰沂山脉中段,是由泰安市代管的山东省辖县级市。新泰市是中国全国百强县,也是山东省县域实力30强之一的城市,是山东省确定的试点建设十个现代化大城
  • 陆军装甲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简称陆军装甲兵学院,本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培养装甲兵指挥、参谋、技术保障军官和指挥管理、维修保障士官的综合性高等
  • 六间房六间房(6.cn),于2006年5月25日在北京成立,是一家中国在线视频分享网站。2006年赞助拍摄胡戈的新电影《鸟笼山剿匪记》及《007大战黑衣人》并取得两剧首播权,引起较大反响,知名度获
  • 菲利普·桑德斯菲利普·“弗利普”·桑德斯(英语:Philip "Flip" Saunders,1955年2月25日-2015年10月25日),生于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美国职业篮球教练。桑德斯是克里夫兰Cuyahoga Heights高中的明星
  • 机器织布局机器织布局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于1878年由四川候补道彭汝琮主持筹建,1880年,郑观应接手。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后,郑观应离局。1890年,开始投产。投产后,织布局营业兴旺,由于
  • 奋进号航天飞机奋进号航天飞机(STS Endeavor OV-105,又译努力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太空中心(KSC)旗下第五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也是最新的一架,首次飞行是1992年5月7日
  • 物候学物候学(英语:phenology 源于希腊文:phainomai(φαινομαι-显示、见现))为研究气候与生态事件(特指生物的某现象)互相时间关系之学问。这门科学主要关心生物事件之变化在年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