腈钠

✍ dations ◷ 2025-11-14 23:47:47 #活性中间体,钠化合物,腈

腈钠是指腈类化合物和钠离子形成的盐,这类盐被认为是反应中存在的中间体。腈钠可由腈和氨基钠、取代氨基钠或金属钠反应得到。但由于腈钠的高度不稳定性,其固体的分离特别困难。

乙腈钠(NaCH2CN,Mr=63.0)被认为是一种白色固体,可由乙腈和NaN(SiMe3)2反应得到:

该反应中,乙腈只有1个氢原子被钠取代。

由于乙腈的α-H具有一定的酸性,因此与氨基钠在液氨中反应,生成了一种被认为是NaCH2CN·xNH3或(CH2CN)-Na+·xNH3的产物。但当这种化合物在液氨中结晶时,产生的却是CH3C(=NH)NHNa(脒的钠盐)。

乙腈钠可以和卤代烃反应:

苯乙腈钠(C16H13N2Na,Mr=256.3)可由苯乙腈和金属钠直接反应得到,其产物为二聚体的钠盐:

Fred等认为苯乙腈钠的结构应该是(C6H5)HC=C=N-Na(Mr=139.1):

其化学性质活泼,高温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苯乙烯和氰化钠

它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得到苯甲酸和氰化钠:

它和硝酸银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得到相应的银盐。

乙腈和叔丁基锂反应,可以得到Li2CHCN。

苯乙腈和钾的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钾盐,反应按如下方程式发生:

产物C6H5HC=C=NK对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敏感,酸会将其分解,放出氰化氢。它和(C6H5)(CN)HCK有着互变异构,虽然该异构体不占主导,但能够和碘乙烷反应,产生该异构体的取代物:

腈的镁、铜、锌盐也被制得,它们和钠盐一样,都是很强的亲核试剂。这些腈的金属盐中碳氮键的三键性质之外,通过X射线分析,还有部分碳碳双键的性质。

相关

  • 神经上皮细胞神经上皮细胞是一种干细胞,可行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而后,子细胞会经由不对称的细胞分裂,产生一个与亲代相同的细胞及另一个非干细胞的先驱细胞或神经元。
  • 盐酸盐酸,学名氢氯酸(英语:hydrochloric acid),是氯化氢(化学式:HCl)的水溶液,属于一元无机强酸,工业用途广泛。盐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鼻味,味酸,微辣,具有较高的腐蚀性。浓盐酸(质量百
  • 地球日日,一般指地球日,是时间单位。“日”有时指每周的星期日。口语中,“日”或者“天”有时也可能特指白昼,即不包括夜晚之半日时间。除了一日24小时(86,400秒)之外,基于地球绕其自转轴
  • 圣地牙哥圣迭戈(英语:San Diego),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太平洋沿岸城市。位于美国本土的极端西南角,紧邻墨西哥,是圣迭戈县的首府,以气候温暖和沙滩众多而著名。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该
  • 西洋松露属Tuber P.Micheli (1729) Tuberium Raf. (1815) Aschion Wallr.(英语:Wallr.) (1833) Ensaluta Zobel (1854) Lespiaultinia Zobel (1854) Oogaster Corda (1854) Tuber subgen.
  • 羁縻羁縻,《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实行羁縻政策的地区名义上从属朝廷,实际由当地原住民首领自行统治。唐朝对西南、西北等少数民
  • 双桅隐杆线虫双桅隐杆线虫(学名:Caenorhabditis briggsae)是一种小型线虫,与常用的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同属于隐杆线虫属。两种线虫之间的差别很小,主要区别有雄虫尾部的形态不同,雌雄同体的
  •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主要是指产于中国杭州西湖风景区龙井一带的一种炒青绿茶,以“色、香、味、形”而闻名,是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之一,流传着“不是画而胜于赏画,不是诗而胜于吟诗”的美誉。据
  • 歧路灯《歧路灯》,清朝乾隆帝时期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是清中叶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清乾嘉学者吕中一评李绿园是“以左丘、司马之笔,写布帛菽粟之文章”, 近代小说史家蒋瑞藻称《歧
  • 科尔奈利乌斯·奈波斯科尔奈利乌斯·奈波斯(拉丁语:Cornelius Nepos,约100 BC-约25 BC,或译康涅利乌斯·尼波斯)是古罗马的传记作家。出生于山南高卢的小镇荷斯提利亚(Hostilia,今奥斯蒂利亚)。对其高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