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巴第同盟

✍ dations ◷ 2025-08-16 16:46:58 #意大利历史,神圣罗马帝国战争,军事同盟

伦巴第同盟(意大利语:Lega Lombarda)是一个成立于1167年的中世纪联盟,其目的是为了对抗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意大利扩张势力的企图。在其巅峰时期,北意大利的多数城市都加入了同盟,并且得到了教皇的支持。随着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霍亨斯陶芬皇帝腓特烈二世在1250年去世,同盟的使命完成,并随后解散。

同盟的前身是维罗纳同盟,该同盟成立于1164年,由维罗纳、帕多瓦、维琴察和威尼斯共和国结成,起因是“红胡子”腓特烈皇帝在1158年的隆卡格利亚帝国议会(英语:Diet of Roncaglia)上宣告了帝国对意大利的直接统治权,并将当地的波德斯塔(英语:Podestà)地方官员替换为自己选派的官员。同盟得到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里亚即以他命名)的支持,他亦乐于见到腓特烈在意大利的势力衰退。1167年11月1日在蓬蒂达成立的伦巴底同盟的成员除了原有的维罗纳、帕多瓦、维琴察、威尼斯外,还包括克雷马、克雷莫纳、曼图亚、皮亚琴察、贝尔加莫、布雷西亚、米兰、热那亚、博洛尼亚、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特雷维索、韦尔切利、洛迪、帕尔马等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帝国贵族。

尽管并未提出明确的分离主义主张,但联盟的成立意味着意大利城市公然地挑战皇帝的权力。腓特烈随后与诸城市交战,尤其是米兰,他们在1162年就遭受过帝国军队的占领和破坏。但这一次,腓特烈没有成功将城市联盟拆散。在1176年5月29日的莱尼亚诺战役中,皇帝的军队最终被击败。1177年签署的《威尼斯和约(英语:Treaty of Venice)》规定了从1178年8月到1183年的六年休战期,而双方在后来续订的《康斯坦茨和约(英语:Peace of Constance)》中达成妥协,意大利城市依然向神圣罗马帝国效忠,但在自己的领土上享有司法权和内政权。在诸城市中,受到皇帝偏袒的米兰获得了特殊地位,但这引发了米兰和其他城市(主要是克雷莫纳)的冲突。

伦巴底同盟后来曾经多次重组,而当1197年腓特烈的儿子、皇帝亨利六世去世时,同盟重新崛起,而亨利未成年的儿子、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的腓特烈二世此时还要面对韦尔夫家族的皇位竞争者奥托四世。在1218年成为唯一的国王、并在1220年加冕为皇帝后,腓特烈于1226年试图召集意大利的亲王(英语:Prince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们,准备参与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腓特烈二世试图在意大利获得更大权力的努力被诸城市成功阻止,伦巴底同盟因此被腓特烈宣布为帝国的敌人。皇帝采取的行动包括占领维琴察以及1237年在科尔泰诺瓦战役(英语:Battle of Cortenuova)中的胜利,这场胜利也为腓特烈赢得了能征善战的军事家的名声。但是腓特烈错误地估计了己方的力量,拒绝了来自米兰的所有议和的提议,坚持要求同盟必须无条件投降,因此葬送了和平解决的机会。米兰和其他五个城市经受住了腓特烈的攻击,使得他在1238年10月不得不结束了对布雷西亚的围攻。

伦巴底同盟再次获得了教廷的支持,当时的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在1239年对腓特烈二世处以绝罚,并一直以实际行动与皇帝的势力对抗。在1248年的帕尔马之围(英语:Battle of Parma)中,帝国军的营地被同盟军突袭占领,在接下来的决战中帝国军一败涂地。腓特烈二世失去了大量财富与领土,也同时失去了继续与意大利的叛乱势力以及教皇对抗下去的希望。1250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后,伦巴底同盟随之解散。在此后的时期,帝国对意大利政治的影响力比之前要小了许多。

相关

  •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行称为周期。目前元素周期表有七个周期。同一周期中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随着每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电子依如右图的顺序填入各个层及其中的
  • 不来梅不来梅(德语:Bremen,国际音标:.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
  • 后标准模型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英语: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缩写为BSM)是为了弥补标准模型的不足而进行的物理学研究。标准模型不能解释的现象包括质量的形成机制、强CP问题
  • 硝甲西泮口服 成瘾倾向:高硝甲西泮(Nimetazepam),又译硝甲氮平,其作用为中枢神经抑制剂。俗称一粒眠(Erimine),属中华民国三级管制性药品,又称“红豆”、“五仔”、“K它命5号”、“Give me
  • 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K-Pg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灭绝),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
  • 鞍山鞍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是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中国境内重要的钢铁基地,有钢都之称。鞍山市地处辽宁省中部,地理位置是
  • 门多萨河门多萨河(西班牙语:Río Mendoza)是阿根廷门多萨省的河流,在安第斯山脉阿空加瓜山和图蓬加托火山之间发源,上游河谷平均海拔约2,600米,河流平均流量每秒50立方米。
  • 艾哈迈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艾哈迈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王子(阿拉伯语:احمد بن عبد العزيز آل سعود‎,1942年9月5日-)是沙地王朝一名王室成员,他从1975年至2012年担任沙特阿拉伯内
  • 中华蛩蠊中华蛩蠊(学名:),有翅亚纲蛩蠊目,体细长、呈暗灰色,无翅,丝状触角,复眼小,尾须长。多栖于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种类极少。1985年中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并被命
  • 陈传才陈传才(1936年-2018年),男,广东普宁人,中国文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36年生于广东普宁。1958年开始从事文艺评论写作。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