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鲭鲨

✍ dations ◷ 2025-08-08 11:44:42 #尖吻鲭鲨
尖吻鲭鲨(学名:Isurus oxyrinchus),又名灰鲭鲨、短鳍鲭鲨、马加鲨、烟仔沙,是软骨鱼纲鼠鲨目鼠鲨科中体型较大的鲨鱼。与它的近亲长鳍鲭鲨(I. paucus)同属鲭鲨属。尖吻鲭鲨分布在温带及热带的离岸海域。它们是远洋的物种,出没于海面至水深150米处。它们很少会在水温低于16℃的地方出现。尖吻鲭鲨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在西大西洋,可以从阿根廷及墨西哥湾至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在加拿大它们不怎么繁盛,原因是它们较喜欢温暖的海水,但也不算稀少。尖吻鲭鲨亦会出现在剑鱼的同一海域,因为剑鱼是它们的食物来源,而两者均喜欢相似的生活环境。水深0至740米。尖吻鲭鲨背部呈青色,腹部则呈白色。虽然雄性与雌性的生长率差不多一致,但相信雌性较长寿,且较雄性大及重。尖吻鲭鲨最广为人知的是它们在水中的速度及跃起的能力。尖吻鲭鲨比其他的鲨鱼有较好的水动力学形状,加上鼠鲨科一般的好氧肌肉质量较高,可见它们有惊人的速度。尖吻鲭鲨的身体光滑细长,鼻端呈长锥形。它的胸鳍很短,尾鳍呈半月形。尾巴底部有明显的龙骨。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明显为小。牙齿幼长及轻微弯曲,当嘴巴紧合时仍可看见牙齿。雌鲨成年体长约2米,雄鲨成年体长约1.3米,常见的最大体型约3.7米。由于雌雄体型差异,几乎体长2.5米以上者皆为雌鲨。 记录中最大的体长为4.45米,于1973年捕获于法国的Six-Fours les-Plages,另1876年于突尼斯亦曾捕获一个体,长4.25米。尖吻鲭鲨主要以硬骨鱼为食,包括鲭鱼、鲔鱼、鲣鱼及剑鱼,但亦会吃其他鲨鱼、鼠海豚科及海龟。尖吻鲭鲨的速度纪录为每小时50公里,亦有报告指它们可以达至每小时74公里。它们可以跃起达9米高。由于其速度及敏捷,它们被用来作为狩猎的对象。它们是高度迁移性的。它们亦是四种恒温鲨鱼之一,这可以帮助它们游得更快。尖吻鲭鲨的寿命仍是个谜,怀疑它们可以达到11至23岁。尖吻鲭鲨是卵胎生的。妊娠期约为15至18个月。在尖吻鲭鲨母体内的胚胎会互相消耗对方来取得养份,这是子宫内同类相食。雌性尖吻鲭鲨一般在体长达3米时会性成熟。于妊娠期的15至18个月内,发展中的胚胎会在子宫内吃未受精卵。4至18只生存的幼鲨会在深冬及初春出生,出生时约70厘米长,在发展期间它们不会有胎盘连接。估计雌性在产下幼鲨后须休息18个月。食用鱼,适合各种烹调,皮后可做成皮革,颚骨和牙齿可做成装饰品,鱼肝可制成鱼肝油。现时已因过度捕猎而濒危。

相关

  •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重定向至:
  • 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 意大利语发音:,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博纳罗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
  • 核子反应堆列表这个列表将全球核反应堆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英文名称按字母排列。除了注记外,所有的反应堆由National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拥有及营运。四部核电站均由台湾电力公司营运。I
  • 样品样品或样本,可以指:
  • 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哲学分支,关注科学的基础、方法和含义,主要研究科学的本性、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解释、科学检验、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理论的选择等。该学
  • 灾变论灾变论(英语:Catastrophism)是一个地质学理论,认为地球曾经遭受许多短暂的灾难,其中有些是世界性的。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大洪水故事。直至十九世纪早期,仍有学者主张灾变
  •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乔治·韦尔斯·比德尔(英语:George Wells Beadle,1903年10月22日-1989年6月9日),美国遗传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第7任校长。 他与爱德华·劳里·塔特姆发现基因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
  • 粗面内质网内质网(英语: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是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由膜围成的隧道系统,为细胞中的重要细胞器。实际上内质网是膜被折叠成一个扁囊或细管状构造,可分为粗面内质网(Rough E
  • 巴西利卡塔巴西利卡塔(意大利语:Basilicata,意大利语发音:)亦称卢卡尼亚(Lucania),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大区,东、西分别与坎帕尼亚、普利亚相邻,南边是卡拉布里亚,有小段海岸线连接第勒尼安海,另一
  • 大白鲨大白鲨(学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语:Great white shark)又名噬人鲨、白鲛、食人鲛,为最大型的掠食性鲨鱼。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Carcharodon)的成员,出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