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dations ◷ 2024-11-05 14:41:20 #9
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中有七个周期,并以118号元素鿫(Og)终结。如果有更高原子序数的元素被发现,则它将会被置于第八周期、甚至第九周期。这额外的周期预期将会比第七周期容纳更多的元素,因为经过计算新的g区将会出现。g区将容纳18个元素,各周期中均存在部分填满的g原子轨道。这种拥有八个周期的元素表最初由格伦·西奥多·西博格于1969年提出。第八或以上周期的元素未曾被合成或于自然发现。(2008年4月,有人宣称发现122号元素Ubb存在于自然界中,但此被广泛认为是错误的。)g区内第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应该为121(Ubu)。根据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命名为Unbiunium,符号Ubu。此区域内的元素很可能高度不稳定,并具有放射性,且半衰期极短。然而稳定岛理论预测126号元素Ubh会在稳定岛内,不会有核裂变,但会有α衰变。而稳定岛以外还能存在多少物理上可能的元素至今仍没有结论。根据量子力学对于原子结构解释的轨道近似法,g区会对应不完全填满的g轨道。不过,自旋-轨道作用会削弱轨道近似法所得结果的正确性,这可能会发生在较大原子序的元素上。包括g区的元素周期表有多个学着提出的多个模型,下面列出较知名的几种,分别为格伦·西奥多·西博格模型(1969年)、布克哈德·弗里克模型(1973年)、Nefedov模型(2006年)和佩卡·皮寇模型(2010年)。1969年,格伦·西奥多·西博格根据根据构造原理提出了提出扩展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元素分区1973年布克哈德·弗里克(Burkhard Fricke)使用相对论性Hartree-Fock-Slater程序计算提出了另一种扩展元素周期表:元素分区以上所有理论上存在但并未发现的元素均根据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命名,而该名将会一直沿用直到这个元素被发现、证实,并被赋予正式名称。g区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位于f区的左边、右边或中间)仍然是不肯定的。上表所示的位置是建于构造原理在更高原子序的元素还成立的前提上,但这假设不一定正确。对于118号元素,轨道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6s、6p、6d、7s及7p应会被占据,其余则为空。第八周期的元素轨道预测会以8s、5g、6f、7d、8p的顺序填满。然而,从大约122号元素开始,电子层间过于接近,使计算电子的位置时发生问题。例如,经过计算,165号及166号元素(如果存在)会占据9s轨道,而把8p轨道留空。而布克哈德·弗里克模型的预测最高可以推广到184号元素在周期表上的位置 。并非所有模型都按照较轻元素的趋势排列超重元素。例如佩卡·皮寇(英语:Pekka Pyykkö)利用电脑模型计算出原子序直到Z=172的元素的位置,并发现有若干元素不在构造原理预期的位置。5g区后,他的计算预测元素139及140会占据8p轨道,元素141开始才再继续占据6f区。元素165至168可能在第9周期(9s和9p),之后的元素169至172再填满8p轨道和整个第8周期。Nefedov在2006年也提出了一套模型。我们仍不知道存在多少物理上可能的元素。光速限制了电子在更大电子层中运行,因此电中性原子的原子序最大可达到173(Ust);缺少部分或全部核外电子的原子核则有可能达到更重的水平,但这样的原子核根据核外电子排布分区将变得无意义;核壳层模型则限制离子状态的元素最大至210号。(这类元素在上表以灰色底色及斜体显示。)不过,有研究认为周期表有可能在更早的地方就结束了,或许就在稳定岛之内,代表元素的数目将为大约126个。另外,元素表及核素表的扩展也受质子滴线和中子滴线的限制。理查德·费曼指出,根据玻尔模型,原子序大于137的元素,其内层轨道可能电子无法稳定存在,因为在1s原子轨道中的电子的速度v计算如下:当中Z是原子序,α是描述电磁力强度的精细结构常数。在这个计算中,任何原子序高于137的元素的1s轨道电子速度计算结果会比光速c还大,因此任何不建基于相对论的理论(如波尔模型)不足以处理这种计算。而若将其结果转换成动量:对于任意高的p,我们可以找到满足该等式的v < c。且电子的速度与原子核存在与否无关,因此此计算矛盾并不意味着Uts会是元素周期表上的最后一个元素。相对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计算出原子的基态能量:其中,m为电子静止质量、c为光速、z为质子数、α为精细结构常数。以m0表示电子的静质量,则其基态能量为:当质子数为138或更大时,根号中将会出现负值,导致其值不是实数,因而导致狄拉克基态的波函数是震荡的,并且正能谱与负能谱之间没有间隙,正如克莱因悖论(英语:Klein paradox)所言。

相关

  • 副总统美国副总统(英语: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非正式简称:VP / veep)是美国联邦政府行政分支中位阶第二高的官员,仅次于美国总统;同时在美国总统继任顺序中排列第一。同
  • 氯己定氯己定(或称洗必泰)为外用抗菌剂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杀灭作用(虽然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弱)。除可抑菌外,也可杀灭一般细菌。氯己定是一种消毒
  • 巴门尼德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约前515-前445),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是埃利亚学派的一员。生于埃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利南
  • 迦毗罗迦毘罗(Kapila),又译迦毗罗、迦维罗、加毘罗、劫比罗、迦毘梨等,是一个印度译名,可以指 :
  • 页码代码页是字符编码的别名,也称内码表,是特定语言的字符集的一张表。早期,代码页是IBM称呼计算机的BIOS所支持的字符集编码。当时通用的操作系统都是命令行界面,这些操作系统直接
  • 科技史技术史记录了人类各种技术革新和重大发明的历史。人类发明的各种新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和宇宙,使人类生活的更为方便和舒适,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也是
  • 滤泡旁细胞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本身来源于神经脊细胞(neural crest cell),为一种分泌降钙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又称parafollicular cell、C细胞。在1664年首度由Geoffary Webster
  • 试管夹试管夹(英语:test tube holder)是在化学实验中加热试管时防止烫伤手的仪器。试管夹多为木制的,但也有金属试管夹。使用时应将试管从下往上套入试管夹,并夹在试管三分之二处。试管
  •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英语: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也称奥陶纪大灭绝(英语:Ordovician extinction),在地球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中名列第二,发生在4.45亿年前,
  • P体处理小体(英语:P-bodies;全名processing bodies,其他名称还有GW-bodies与Dcp bodies)是一种发现于真核细胞内的颗粒(granule)构造,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大小约100到300nm。这种颗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