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涡虫属(学名:)是一类生活在海底的小型无脊椎动物,身体构造极为简单,现被单独归至异无腔动物门下的异涡虫亚门(Xenoturbellida),已得到公认的物种仅有六个,分布于北太平洋和欧洲北部海域。
1915年,瑞典动物学家西克斯滕·博克(瑞典文:Sixten Bock)在瑞典西海岸采集到已知的第一种异涡虫的标本,但直到1949年才被瑞典动物学家埃纳尔·韦斯特布拉德(Einar Westblad)正式描述,韦斯特布拉德为纪念西克斯滕·博克,将该物种命名为博克异涡虫()。
这种生物早在1949年就被发现了,不过,那时它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涡虫。此后也有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软体动物(Noren & Jondelius, 1997),不过它的身体构造却与软体动物有极大的差异。
直到2003年根据DNA研究的结果,异涡虫被确认为一类独立的后口动物(Bourlat et al., 2003),并确认其主要以软体动物的卵为食品,正因为如此,导致大量软体动物的DNA混入其标本中,从而导致此前被误认为是软体动物。经过更加详细的研究后,建立了仅有异涡虫的异涡动物门(Bourlat et al., 2006)。异涡虫根据 18S rRNA 被分在后口动物基部。
然而根据形态学上的特征,比如上皮细胞的纤毛结构,异涡虫与无腔动物应当具有紧密的关联。近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原本的异涡虫可以与无腔动物组成一个单系群异无腔动物。2016年发表的对 等的研究结论支持异无腔动物是肾管动物的旁系群这一分类。
异涡虫属现有六个物种被普遍接受:
其中博克异涡虫发现于瑞典、苏格兰、冰岛和挪威附近海域,其余五种均发现于太平洋。六种异涡虫分属两个演化支,分别栖息于浅海和深海:博克异涡虫与 体型较小,身长约4厘米,生存于水深650米以内的海域,二者与身长略超过5厘米、已知栖息深度不到560米的日本异涡虫共同组成一个演化支;其他三个种 、 与 体型较大,身长达到或超过10厘米,生存于1700–3700米以下的深水中,三者组成另一个演化支。
日本异涡虫
博克异涡虫
无腔动物亚门 Acoelomorpha
异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内部结构极为简单,除平衡囊以外几乎没有真正的器官,也缺乏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性腺,但可产生配子;嘴是腹中孔,通往胃腔,无肛门,排泄口与摄入食物的开口为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