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达口罩

✍ dations ◷ 2025-07-09 03:19:07 #面具,脸,日语词汇,俗语

伊达口罩(日语:だてマスク〔伊達マスク〕  */?,可理解为装饰口罩)是日本的社会现象,指一个常戴口罩的人使用口罩并非为了自身健康,如透过覆盖口部和鼻子,防止细菌、花粉、粉尘等进入体内,而是出于其他目的,当中甚至有人称自己“只会在吃饭、洗澡、睡觉时完全取下(口罩)”。若一个人长期这样戴口罩,则又称口罩依存症(日语:マスク依存症ますくいぞんしょう),而摆脱“伊达口罩”的行为就叫“戒除口罩”(マスク断ち)。

2010年1月16日,书籍《最近的年轻人为何没用》(近頃の若者はなぜダメなのか)发售,就职于博报堂若者研究所的作者原田曜平(日语:原田曜平)在其中介绍了“伊达口罩”。2011年,《朝日新闻》报道指日本的10-20岁年轻人中,不论男女都有这样戴口罩的风潮,之后又透过采访了解到亦有不同年龄段的成人戴“伊达口罩”。

由于戴“伊达口罩”的人当中,有的人最开始的目的是预防流感或花粉症,故要准确分辨一个人戴的到底是不是“伊达口罩”并不容易。有调查指涩谷中心街(日语:渋谷センター街)大约3成戴口罩的人戴的都是“伊达口罩”。

有戴“伊达口罩”的人及推动者表示,他这样做是因为:

在圣学院大学人间福祉学部研究心理测试方面的准教授山田麻有美认为:“戴伊达口罩的人十分在意他人目光。感觉与以前的颜黑(日语:ガングロ)及目力化妆潮流类似。”

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日语:博報堂生活総合研究所)分析员原田曜平(日语:原田曜平)指:“习惯于透过邮件、SNS等在网上交流的年轻人戴上了‘伊达口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是结合语言发音及对方表情理解,但若只在电话及电脑上用文字沟通,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双方交流时都可以隐藏真实想法。习惯了这一点的年轻人,害怕自己的真实想法被他人知道,亦不希望别人掌握自己的弱点,不是吗。”

国际医疗福祉大学(日语:国際医療福祉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的教授及教育评论家和田秀树(日语:和田秀樹)表示:“逃避现实中交流的症状与社会恐惧症相近,而为避免成为蛰居族,他们戴上口罩外出,口罩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防卫装置。一旦习惯隐藏表情,就会开始依赖口罩。”

相关

  • RNA剪接剪接(英语:splicing,又称拼接),是一种基因重组现象,在分子生物学中,主要是指细胞核内基因信息在转录过程中或是在转录过后的一种修饰,即将内含子移除及合并外显子——内含子与外显子
  • 水上旅游水上旅游是在假日或闲暇时间通以船作为工具在水上游玩的一种旅游方式,水上旅游有船岸互动、消费链长和特色项目附加值高等特点。在中国水资源比较发达的地区水上旅游比较受欢
  • 纸是任何纤维经排水作用后,在帘模上交织成薄页揭下干燥后的成品。纸是书写、印刷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包装、卫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纸、复写纸、卫生纸、面纸等等。古代的纸有各种
  • 司马干侄孙:孝惠皇帝司马衷、孝怀皇帝司马炽、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齐王司马冏 曾侄孙:孝愍皇帝司马邺 堂侄: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榦(232年-311年2月26
  • 天渊天渊,为中国明朝时期田斌的年号,1546年,前后共1年。
  • 基底神经节基底核(拉丁语:Basal ganglia,或称为基底神经节)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它位于大脑皮质底下一群运动神经核的统称,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相连。目前所知其主要
  • 虎头海雕Aquila pelagicaPallas 1811虎头海雕(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Steller's Sea Eagle)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
  • 黑体 (字体)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 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 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托妮·莫里森托妮·莫里森(英语:Toni Morrison,1931年2月18日-2019年8月5日)美国非洲裔女性作家,是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选集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美国非洲文学的重要作者。她
  • 龚鼎孳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字孝升,号芝麓,直隶合肥(今安徽)人,祖籍江西临川,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文学家,崇祯甲戌进士,任给事中。明亡,降闯,随即降清,康熙初年,官至礼部尚书。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