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疑伪经文献(Buddhist apocryphal literature、Buddhist apocrypha),也称“疑(疑惑)经”、“伪(伪妄)经”、“疑伪经”等,一般用以特别称呼在汉传佛教中的部分经典(此外,还有特殊的两种类,即是抄经类和三阶教典籍类,前者被认为有紊乱佛教的可能而被列入伪经录,三阶教典籍则由于政治原因而被列入伪经类,后者可参见矢吹庆辉《三阶教研究》)。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学界使用疑伪经一词,一般特指中国佛教中的这些文献而言。
此类佛典文献虽然是东亚人未具名撰写、传抄,但是正由于它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是中国思想史、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历史和汉语史方面的重要资料,这一点已经被学界基本肯定(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四册、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第四卷、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序言等)。
《出三藏记集》中所保存的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中的《新集安公疑经录》为现在可见的最早的疑伪经文献目录,共列出《宝如来三昧经》等二十六部编撰者认为是疑伪经文献。
其后,僧祐《出三藏记集》、法经录《众经目录》(简称《开皇录》)等均专门收录疑伪经文献,而唐朝的智昇所编撰的《开元释教录》则为古典佛教目录中收录伪经最为详备的一部经录。
此外,在一些其他的佛教典籍中,也有提到疑伪经文献的内容,由此可见中国的正统佛学界以经录撰述者为代表,对伪经有较强烈的反感。但是从敦煌保存的文献情况来看,也可以看到这些文献在民间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并被读诵抄写。
在古典佛教目录中,伪经往往分为疑(疑惑)经和伪(伪妄)经两部分进行著录,其中疑经为不明确为伪造的经典,而伪经则为确信为伪造的经典(关于佛教伪经之着录形式,可参见王文颜《佛典疑伪经研究与考录》)。
疑伪经文献研究最早开始于对《大乘起信论》和《梵网经》等对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而其翻译情况却存在争议的经典文献的研究,参与者包括望月信亨、梁启超等知名学者。
在敦煌文献的发现被报道之后,以矢吹庆辉为代表的佛教学者开始对敦煌文献中所包含的疑伪经文献感兴趣,其中,矢吹庆辉通过在大英图书馆翻查斯坦因所得敦煌文献,抄录了一批文献资料,并收入其参与编撰的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的第八十五册疑伪部。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如陈寅恪等亦或多或少地参与了疑伪经文献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其后,经过日本学者冢本善隆等的努力,在1976年成就了牧田谛亮在伪经研究方面的作品《疑经研究》,并使得学界开始进一步关注疑伪经文献方面的研究。
其后,疑伪经文献研究缓慢地发展着。当代,如中国的李小荣、殷光明、陈祚龙等学者,日本的落合俊典、船山彻等学者,欧美的巴斯维尔、莱恩等学者均对疑伪经文献作过或多或少的研究。
对于特殊的三阶教方面的研究,则有日本的矢吹庆辉和西本照真同名的两部专著,此外,以论文为载体的研究则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