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垃圾战争

✍ dations ◷ 2025-10-03 18:07:00 #日本事件,废物处理,日本环境,江东区 (东京都),杉并区,东京都历史

东京垃圾战争(日语:东京ゴミ戦争)是20世纪60年代一起爆发于日本东京地区的抗议事件,抗议的风波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这一抗议事件因时任东京都知事的美浓部亮吉所写的垃圾战争宣言而闻名。抗议主要聚焦于60-70年代时东京海湾地区的垃圾处理法规条例,是日本推行垃圾分类措施的关键性影响事件之一。自此以后类似事件都被称为“垃圾战争”。

明治33年(公元1900年),日本开始施行国内第一部针对处理垃圾而拟定的《污物扫除法》,它规定了地方政府对垃圾收集、处理的义务。基于现实需求,东京于1924年开始建设垃圾焚烧厂。1930年时,污物扫除法也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一次修订。在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重新开始发展,因而带动了消费、生产相关垃圾产出的数量激增。当时东京都内区域的垃圾处理都由东京二十三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所负责,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使用传统的焚烧再填埋的处理过程。

日本政府于1954年通过了《清扫法》,废止原有的《污物扫除法》,使得各地政府在垃圾处理事务上可以得到中央政府的援助。在50-70年代中,日本社会转型为“一次性使用社会”,原有的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过载,于是日本国内开始建设各种垃圾处理设施,如填埋场、焚烧厂等。据研究表明,1965年时东京都内23个区平均每日产生7.9万吨,在六年后这一数字增长了1.8倍,而垃圾焚烧量仅有43吨,为垃圾处理需求量的2%,其余无法进行焚烧处理的垃圾只能进行填埋。当都内填埋场没有剩余空间时,只能采取海面填埋的方式取代陆上填埋。

自1957年开始,东京都政府于中央防洪堤坝外侧修造第14号填埋场,用于进行海面填埋。

至1960年代,东京地区各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已经不足以满足正常需求,政府计划在每个区域内建设更多的垃圾处理厂,当地居民却非常反对。尽管各区居民赞同增设垃圾处理设施的提案,但都不愿意这类设施邻近自己的居住地。这使得相关动议被搁置,造就了一种“邻避困境”。其中杉并区本地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不得不运输至位于海湾地区的江东区进行处理。当时主要的垃圾处理是利用垃圾焚烧厂处理,而各类垃圾未得到分类,导致部分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相对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伴有黑色烟雾,使得江东区居民对此情况非常不满。

政府多次提议在杉并区内额外建造垃圾焚烧厂,当地居民坚持反对。江东区居民相应的开始反对杉并区居民的决定,并通过阻拦来自杉并区的垃圾车的方式对此抗议。

两区居民的对峙持续了至少十年,当时的东京都知事美浓部亮吉坚持推动在包括涩谷等其他区域也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的政策。

直到1978年,杉并清扫工厂开始运作,这一事件告一段落。

用于海面填埋的第14号填埋场共在1957-1967年期间填埋超过1000万吨垃圾,经过处理后的填埋场上面建立了一座“梦之岛”公园。其中多个场馆均使用邻近的江东垃圾焚烧厂供热。

梦之岛上的露天体育场

杉并区垃圾焚烧厂的烟囱

梦之岛上的热带植物馆

相关

  • Oliver Wendell Holmes, Sr.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Sr.,1809年8月29日-1894年10月7日)是美国医生, 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佳诗人之一。他的儿子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小奥利弗·
  • 台地台地(英语:Plateau、table land)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但一般而言,海拔较
  • 性欲倒错性偏离(英语:paraphilia),或称性变态(英语:sexual perversion)、性偏见(英语:sexual deviation)、性心理失控(英语:psychosexual disorder)和性反常等,是对非典型对象、恋物、情境、幻想、
  • 二战时期的尼泊尔尼泊尔,在二战期间由亲英的拉纳王朝统治。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尼泊尔在9月4日向德国宣战。一旦英国与日本进入冲突状态,尼泊尔皇家部队有16个营在缅甸战线上作战。除
  • 召陵区.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黄荣辉 (院士)黄荣辉(1942年8月17日-),气象学家,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国委员会秘书长。1959年,黄荣辉考入北京
  • 青少年保护育成条例青少年保护育成条例,是日本各地政府为了保护未满18岁的青少年,而设置的条例。主要内容大致上为约束与管制政府所认定的有害图书、玩具、广告、自动贩卖机的贩卖物、禁入风化场
  • 阿梅迪奥六世阿梅迪奥六世(1334年1月4日~1383年3月1日)意大利的萨伏依伯爵(1343年~1383年在位)。他的外号“绿伯爵”来自他自己穿绿色衣着的习惯和常与穿绿色的随从们来出现国家场合。阿梅迪奥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出版社,成立于2001年,原名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社址位于北京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交通大学主办。
  • 陈濬陈濬,字华哲,一字心泉。清朝官员,进士出身。福建省闽县(今属福州市)人。陈濬之父陈宸书为举人,在湖南任职,政绩有声。陈濬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