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蝎目

✍ dations ◷ 2025-10-21 04:24:39 #鞭蝎目
鞭蝎(学名:Thelyphonida),蛛形纲之无脊椎动物,有鞭目的统称。此外鞭蝎也被命名为uropygid亦指“尻尾”,是来自古希腊语的οὐροπύγιον (ouropugion)。鞭蝎为卵胎生繁殖,雌鞭蝎具有带卵行为,约有七十余种,身长通常约5公分以下。有一对特化的触肢,类似感觉的器官,前方的螯夹有助于防御、挖掘、撕裂猎物。该目下体型最大的种类是生活在美国南部以及墨西哥一带的美洲巨鞭蝎(Mastigoproctus giganteus),体长可达65毫米。除了欧洲与澳大利亚大陆外,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区域。有鞭目与蝎目的外型有些相似的部分,如螯夹、尾部末端,但是也和蜘蛛也有共同类似的构造。它们的体色通常为黑褐色,具有扎实的背甲外壳与分段式的腹部,头胸部和腹部有点稍微呈现扁平状,前方弯曲的螯夹贴近于口器旁。腹部末端有根细鞭,能够发射出含有乙酸与辛酸的混合物到敌人身上,达到驱敌作用,这种物质像是醋一样,具有强烈的刺激味,如果遭受到这种物质接触到皮肤或是眼睛将会引起皮肤炎和角膜炎灼伤,被命名为鞭蝎(whip scorpions)与就是这个的缘故,此外全长约25-85公分,目前能超过30公分以上只有Mastigoproctus属的鞭蝎是最大的。而鞭蝎也与裂盾目、无鞭目和避日目,一样视力非常的差,所以必须要使用特化的第一对脚在前方探测作为传达的器官。鞭蝎通常都是昼伏夜出行动,捕食各种昆虫、马陆、节肢动物等为食。 鞭蝎通常栖息于较为黑暗潮湿的地方,例如倒木下、岩石下,或它们自行挖掘的巢穴中,因为鞭蝎会有自相残杀的习性,所以几乎都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巢穴下。当交配完成后会将卵背负于腹部加以保护,当卵的数量低于35以下,会被保护于雌鞭蝎分泌的黏膜下防止干燥,雌鞭蝎会开始禁食,保护卵直到孵化,孵出的幼体会用吸盘吸附在雌鞭蝎的背上加以保护,直到第一次蜕皮时自行离开母体,由于幼体生长缓慢,必须透过三次蜕皮成为成体,将会花费四年的时间。目前已命名种类已达100种以上(2006),分布于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本目之下的种类与近亲:另可参阅:有鞭目物种列表(英语:List_of_Thelyphonidae_species)

相关

  • 摩西·迈蒙尼德迈蒙尼德为摩西·本·迈蒙(希伯来语:משה בן מימון;阿拉伯语:أبو عمران موسى بن ميمون بن عبد الله القرطبي الإسرائيل
  • 艾滋病毒抗体测试HIV检测,指检测人体是否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为输血、器官移植前的检查和艾滋病的诊断、治疗及追踪。HIV检测是侦测血浆、血清、唾液、干血点或尿液等人体体液之中的抗体、
  • 艺术家艺术家是指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物,包括写作、绘画、摄影、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通常是有比较高的成就或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美学
  • Anterior ethmoidal前筛神经(anterior ethmoidal nerve)为支配鼻腔感觉的神经。该神经源自于鼻睫神经(英语:nasociliary nerve),为三叉神经眼分支的其中一条分支。鼻睫神经在分支出四个分支(由起点到
  • 傣族傣族(傣仂语:ᦺᦑᦟ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
  • 原条原线(primitive streak、又可称为原条、原痕),是许多动物早期胚胎具有的构造,存在于鸟类、哺乳类、爬虫类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原线在许多重要的胚胎发育时期扮演中线的角色,包括胚
  • 斯卡格拉克海峡坐标:57°50′50″N 9°04′23″E / 57.84722°N 9.07306°E / 57.84722; 9.07306斯卡格拉克海峡(瑞典语:Skagerrak)是位于北欧的一个海峡,连接了北海和卡特加特海峡,其北面是挪威
  • 垦号垦号为清朝时汉人或移民等向地方官府依法申请许可,接受官府通知领取合法垦照(开垦许可证,又称垦单、垦谕),再进行投资招佃,并开垦无主地,以独资或合资形式成立的土地开发单位,又称垦
  • 茄属茄属(学名:Solanum)是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灌木、矮灌木及攀缘植物的属。它们多拥有美丽的花朵及果实,但不少均带毒,只有少数可供人们食用,例如番茄、马铃薯、茄子等。有些茄
  • 侏罗纪海岸侏罗纪海岸(Jurassic Coast)位于英国南部英吉利海峡,从东德文埃克斯茅斯奥科姆岩石群一直延伸到东多塞特斯沃尼奇老哈里巨石,总长153千米。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