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瑞士TEE型柴油动车组

✍ dations ◷ 2025-02-25 12:14:01 #荷兰-瑞士TEE型柴油动车组

荷兰-瑞士TEE型柴油动车组,在瑞士被称为RAm型(德语:RAm或RAm TEE I),在荷兰则被称作DE IV型(荷兰语:DE IV),是一款由瑞士联邦铁路与荷兰铁路共同开发、并用于担当全欧快车(TEE)服务的柴油动车组型号。在欧洲服役了20年后,这些车辆悉数被售予加拿大的安大略诺斯兰铁路(德语:Ontario Northland Railway)继续使用。

1954年,“全欧快车委员会(Trans-Europ-Express-Kommission)”在荷兰海牙成立,旨在建立便捷及舒适的国际化全欧快车(TEE)网络。与会委员们一致认为,这些服务应该使用柴油动车组开行。为此,法国国家铁路及意大利铁路进一步完善了其自身的柴油列车,德国联邦铁路也提供新造的VT11.5型柴油动车组担当。而瑞士联邦铁路与荷兰铁路则同意开发一款共用的柴油动车组。这款动车组的设计理念由4节编组构成,包括1节动力车头、2节含餐车的中部车厢以及1节控制车。瑞士方面将此定型为RAm型,荷兰方面则定型为DE IV型。新车组计划生产5列,其中两列由瑞士联邦铁路持有(RAm 501号及502号),三列由荷兰铁路持有(DE 1001号至1003号),但它们均在苏黎世进行整备。

列车的动力车头由设于乌德勒支的荷兰公司维克斯浦尔(德语:Werkspoor)负责开发,因此它具有荷兰动车组的典型特征,其端部的设计也受到了来自美国“狗式头型(Hondekoppen)”的影响。瑞士工业公司(德语:Schweizerische Industrie-Gesellschaft)则负责生产中部车厢,它们仿照瑞士联邦铁路的标准车厢采用低地台设计,具有典型瑞士风格的外观,并一直延伸至银色乘降门。控制车厢采用与动力车头相同的端部形状,车头与车厢的顶部也都封闭齐平。

动力车头设有两台柴油发动机,每台可输出1000匹马力的功率。它们通过各自驱动的一台发电机,为两副转向架上的4个牵引电动机提供分散式动力。此外,车头还设有第三台功率300匹马力的发动机,主要为整车电路(德语:Bordnetz)、空调设备和餐车厨房供电。列车的电气设备由设于巴登的勃朗-包维利股份公司提供。由于动力车头的配重较高,转向架需要设置一个额外的从动轮。因此,其轴式为(A1A) (A1A)。列车的最高速度被设定为140公里/小时。在动力车头还设有随车机械师的工作间、行李舱、海关职员工作间及职员厕所。

紧随动力车头之后的是一节设有9个隔间,每个隔间有6个座席的隔间车厢,从而可容纳54名乘客。另一节中部车厢则加入了配备厨房的餐车空间及32个餐席,另有18个座席设于一个开放空间内。同样采用开放座车式样(2+1座位布局,每组座位对向配置)的还有控制车厢,可提供42个座席。控制车厢后方则是一个职员休息间。

列车的涂装采用紫红色(RAL(德语:RAL-Farbe) 3004)+米色(无RAL色彩),与德国联邦铁路的VT11.5型相比,该车没有任何的缘饰。在列车的操纵端,红色区域会向上倾斜。餐车的窗边则漆有“TRANS EUROP EXPRESS(意为全欧快车)”字样。列车的运营商及编号在动力车头以较小的字体标识。

每节车厢均设有一个带铝制双折门的乘降台,其样式与瑞士联邦铁路的标准化车厢类似。每个乘降门的侧方均有一扇小窗口,用以显示列车的行驶路线牌。车厢之间的连接处采用侧通道配置。隔间窗户被设计为双层玻璃,并配备有电动卷帘。

五列动车组在最初共同执行一个为期五日的全欧快车套跑运用计划,共有包括瑞士、荷兰、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内的五个国家受此影响:

该运用计划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班次为青鸟号列车,它既不是由荷兰铁路开行,也不行经瑞士境内。当有其中一列RAm型/DE IV型动车组无法运行时,法国国家铁路会使用一组Inox型车底(法语:Voiture DEV Inox)作为备用车组。该套跑任务一直运用至1964年,当北方之星号及青鸟号均被更换为由TEE PBA型车厢(法语:Voiture TEE PBA)担当的机车牵引客车车厢模式后而撤销。剩下的RAm型/DE IV型动车组除了继续执行雪绒花号服务外,还取代了X2720型柴油动车组(法语:X 2720)担当苏黎世-巴黎的弓弩号列车的运营。在弓弩号于1969年也更换为机辆模式后,RAm型/DE IV型动车组又被运用于苏黎世-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号服务。

在担当巴伐利亚号服务期间,RAm型动车组于1971年2月9日夜间在艾特朗发生了全欧快车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火车事故,RAm 501号列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脱轨,并与一辆相邻轨道反向驶来的乌丁根型轨道车(德语:Uerdinger Schienenbus)相撞。有28人在这起事故中罹难,另有42人重伤。为数众多的伤亡人数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动车组的车窗并没有使用叠层玻璃(德语:Verbundglas),而餐车的设施也并未牢固的固定在地板上。事故的原因未能确定是否由超速造成,然而由欧瑞康机械厂(德语:Maschinenfabrik Oerlikon)提供的制动系统却被质疑存在缺陷。控制车厢与两节中部车厢已在现场被拆解;而动力车头最初是被回送至苏黎世,继而在荷兰报废;其转向架则仍长年存放于苏黎世车辆段。其余的4列RAm型/DE IV型动车组仍然继续使用,并担当雪绒花号服务直至1974年终止。

在1977年,RAm型/DE IV型动车组被全数售予了加拿大的安大略诺斯兰铁路(德语:Ontario Northland Railway)。该私营铁路公司利用原全欧快车列车投入多伦多-蒂明斯间全长388公里的线路中使用。这些车辆被增设了御寒保温设备,并按照加拿大的标准安装了新的前照灯、示廓灯、信号箱和铃铛。部分还更换了新的车窗及座椅套。然而在加拿大寒冷的冬季,动力车头的表现并不能令人信服。有三组车厢自1979年起图定由美国的标准化机车易安迪FP7型(德语:EMD F-Serie)进行牵引,并运用至1992年。对控制车厢的改装则被放弃,因此列车仅在前端由机车牵引,并在港湾式月台需要换挂。

在诺斯兰铁路于1997年更换使用加拿大的新车底后,有5节RAm型/DE IV型动车组的车厢通过瑞士的“全欧快车经典协会(TEE Classics)”运回欧洲,以便能够在再度加工后用于担当旅游列车服务。由于轮箍限界使用北美标准而无法满足欧洲铁路的要求,它们在汉堡港被搁置了数个月之久,随后被分散存放于德国及瑞士。荷兰全欧快车基金会(Stichting TEE Nederland)在此期间收购了这些车厢,并于2006年6月将它们转移至兹沃勒,由NedTrain(英语:NedTrain)负责加工改造。根据计划,它们会在未来由一组新造的动力车头牵引使用。

相关

  • 糖基化糖基化(英语:Glycosylation)是在酶的控制下, 蛋白质或脂质附加上糖类的过程。此过程为四种共转译(co-translational)与后转译修饰的的一种形式,发生于高基氏体。蛋白质经过糖基化
  • 电气工程师电气工程师,从事勘测、规划、设计、电力工程建筑、安装、调试、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发供电运行、检修、修造、电网调度、用电管理、电力环保、电力自动化、技术管理等工作的
  • 巫蛊巫蛊,也叫蛊、蛊术,学术上称作蛊毒巫术(poisonous magic),属于一种黑巫术,为一种操纵毒虫,本在少数部落用作惩罚违规的人,后被用作以咒诅害人,盛行于部落型态的传统社会之中。施用巫
  • 张秉贞张秉贞(?-1655年),字元之,明末清初官员。江南桐城县(今属安徽省)人。张秉文祖父张淳为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兄张秉文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秉贞于崇祯四
  • 森胁真琴森脇真琴,日本资深女性动画师、动画导演、演出家。出身于北海道。丈夫高林久弥也从事演出。代表作是担任导演的《奇幻魔法Melody》系列、《星光乐园》等。1970年代末期作为动
  • 靳金鼎靳金鼎(?-?),河南延津县人,清朝政治人物。靳金鼎为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进士。同年十二月(1797年初)任江苏金山县知县,嘉庆二年(1797年)七月去职。署南汇县知县一职。同年复任金山县知县
  • 赫兹租车赫兹租车公司(英语:The Hertz Corporation)为美国一家经营汽车租赁的大型跨国集团,隶属于赫兹国际控股公司(Hertz Global Holdings, Inc.)旗下,该公司约有8,500个营业据点遍布全球1
  • 上梅乡上梅乡是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辖的一个乡。上梅乡共辖11个行政村,分别是:上梅村、下阳村、荷墩村、厅下村、首阳村、金竹村、岭山村、里江村、茶景村、地尾村、翁屯村。
  • 王巩王巩(1048年-1118年),字定国,号清虚居士,魏州(今河北大名)人。北宋诗人、画家。宰相王旦之孙,工部尚书王素之子。庆历八年(1048年)出生。以恩荫补为校书郎。娶张方平之女为妻。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任太常博士。长于写诗,与苏轼私交甚好,苏轼守徐州时,王巩亲往拜访,同游泗水。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乌台诗案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盐酒税务。苏轼对他说:“兹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歌妓宇文柔奴(别名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在瘴烟之地五年,面如红玉,尤为苏东坡所敬服。哲宗元祐元年(108
  • 航空知识《航空知识》是中国大陆发行的大众航空航天类科普期刊,该刊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航空航天国防科普期刊。该刊创办于1958年,目前的主办单位为中国航空学会,由航空知识杂志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期刊杂志社《航空知识》编辑部)编辑出版发行。杂志社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国际期刊号:ISSN 1000-0119,中国期刊号:CN11-1526/V,邮发代号:2-410。1958年,北京航空学院创办了《航空知识》杂志,后于1960年停刊。1964年复刊,文革中再次停刊,后于1974年1月复刊。《航空知识》复刊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