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动词,会根据不同的时态、人称、数和语态而改变动词词尾和词首的形式,即动词变位。梵语的人称与一般语言一样,共有三个人称。梵语的数除了单数和复数外,较其他印欧语系的语言多了“双数”。梵语动词变位共分为十类。
梵语的时态很复杂,很难套用其他语言的时态和语式,所以只能称为时态系统。梵语的动词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态,各个时态又细分为不同的语式。
梵语的语态分为三类,即为他态,为己态和被动态。
即一般语言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
即动作的对象是自己。这种动宾关系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但是大多数语言已经不使用“语态”来表示这种关系了,而梵语中保留了利用动词的屈折变化(inflection)的方式来表达。具体讲来,汉语中的“我是我自己”,英语中的“I am myself”即相当于梵语的为我态。
词根:भू bhū “是”,现在时词根:भव bhava
词根:अद् ad “吃”,现在时词根:अत् at
词根:हु hu “提供”,现在时词根:जुहो, जुहु juho, ju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