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破坏

✍ dations ◷ 2025-02-23 20:57:04 #创新经济学,技术变革,历史理论,社会文化进化,奥地利经济学派

创造性破坏(德语:Schöpferische Zerstörung;英语:creative destruction,又称创造性毁灭)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其创新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

“创造性破坏”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1913年所著的《战争与资本主义》(Krieg und Kapitalismus)。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认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断产生和消灭财富,而且通过战争和经济危机不断毁灭人类财富。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中,熊彼得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并在书的第二部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解体。

后来,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把“创造性破坏”视为资本主义的优点,用于描述公司和杨也的兴衰使市场向更有效率的方向进行。在这种观点下,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创新能够从内部不停地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有的秩序和结构, 同时再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这一过程便被称为“创造性破坏”。通过创新,企业家不断创造性地打破旧的市场均衡,而经济增长就是以这种“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动态竞争的过程。

相关

  • 跨性别恐惧症跨性别恐惧症(英语:Transphobia)简称恐跨症,是一系列对跨性别或变性人或对性别转换的负面态度,感受或行为。它和恐同症一样,来自佛洛伊德的同性恋恐惧的术语,较有疾病科学的意味。
  • 蕾切尔·卡森蕾切尔·路易丝·卡森(英语:Rachel Louise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其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卡
  • 安纳布尔纳峰安纳布尔纳峰(英语:Annapurna,梵语、尼泊尔语、尼瓦尔语:अन्नपूर्ण)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尼泊尔中北部境内,海拔8,091米,是世界第十高峰。安纳布尔纳山峦长55公里(34英里),包括
  • 妮可 (智利歌手)妮可(Nicole,1977年1月19日-),全名:Denisse Lilian Laval Soza,出生在智利圣地亚哥的歌手。她是流行音乐及摇滚乐作曲家,演员,模特儿,电台和电视艺人歌手。录音室专辑精选辑
  • 城堡探索者《城堡探索者》(英语:Castle Explorer)是英国DK Multmedia开发的教育游戏,1996年发行于Windows和Macintosh。玩家在游戏中探索城堡结构的内部工作方式。游戏使用仿中古文本。玩
  • 李洼峡组李洼峡组是位于中国宁夏固原以及陕西、甘肃等地的下白垩世地层,1959年由石油部银川石油勘探局一二五队命名。该地层以灰白、灰绿、紫红、蓝灰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灰岩为主
  • 树林站 (台北捷运)树林站(正式名称未定)位于台灣新北市树林区,是万大中和树林线第二期工程(规划中)的捷运车站。位于新北市树林区树人家商旁,车站代码LG17预定为高架车站,侧式月台。
  • 1905年街站1905年街站(俄语:Улица 1905 года,罗马化:Ulitsa tysyacha devyat'sot pyatogo goda)是莫斯科地铁塔甘卡-红普列斯尼亚线的一个车站,站名来自于附近的一条街道。车站开通
  • B612基金会B612基金会(B612 Foundation)是一个致力于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私人基金会。该基金会的近期目标是在2015年找到可显著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方式。B612基金会起源于2001年10月20日
  • 林汝翥林汝翥,字大葳,福建福清人。以乡举授沛县知县。天启二年,战胜徐鸿儒部并因捉拿王普光党有功,擢御史。天启四年六月,因杖打内侍曹进,魏忠贤矫旨廷杖汝翥,被削籍归。崇祯初年,起官右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