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破坏

✍ dations ◷ 2025-11-05 09:55:27 #创新经济学,技术变革,历史理论,社会文化进化,奥地利经济学派

创造性破坏(德语:Schöpferische Zerstörung;英语:creative destruction,又称创造性毁灭)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其创新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

“创造性破坏”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1913年所著的《战争与资本主义》(Krieg und Kapitalismus)。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认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断产生和消灭财富,而且通过战争和经济危机不断毁灭人类财富。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中,熊彼得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并在书的第二部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解体。

后来,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把“创造性破坏”视为资本主义的优点,用于描述公司和杨也的兴衰使市场向更有效率的方向进行。在这种观点下,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企业家的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创新能够从内部不停地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有的秩序和结构, 同时再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这一过程便被称为“创造性破坏”。通过创新,企业家不断创造性地打破旧的市场均衡,而经济增长就是以这种“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动态竞争的过程。

相关

  • in vivoIn vivo为拉丁文“在活体内”之意。在科学文献中,in vivo常指进行于完整且存活的个体内的组织的实验,以区别在生物体上移除下来的组织或死亡的组织上进行的实验(对应的拉丁文为
  • 圈量子引力论圈量子重力论(loop quantum gravity,LQG),又译回圈量子引力论,英文别名圈引力(loop gravity)、量子几何学(quantum geometry);由阿贝·阿希提卡、李·斯莫林、卡洛·罗威利等人发展出
  • Prins反应Prins反应(Prins reaction)醛或酮与烯烃或炔烃在酸催化下的缩合反应。此反应可用于制取二
  • 秃头脱发,又称为脱发、掉发,指的是毛发从头部或是身体上掉落,一般来说至少会包含头发的脱落,其严重程度可以从一个小范围,乃至全身受影响。一般来说不会伴随发炎或出现疤痕。正常人的
  • 雀类雀科(学名:Passeridae)又名麻雀科,为鸟纲雀形目的一个科。本科有8属43种。
  • 茜草.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声调语言声调语言(英语称为 tonal language 或 tone language),用声调辨义,即依声调之相异而表达出不同之语义,而“非声调语言”依声调之相异只是表达出不同之语气。人类语言,可以分为“声
  • 加利福尼亚杜鲁大学坐标:38°05′13″N 122°15′51″W / 38.087°N 122.2643°W / 38.087; -122.2643加利福尼亚杜鲁大学(Touro University California)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瓦列霍一所私立犹
  • 梭罗那小鳀梭罗那小鳀(学名:)为辐鳍鱼纲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中东太平洋区,从墨西哥索诺拉至巴拿马湾海域,栖息深度1-36米,本鱼体中等,吻长度约3/4眼径,体侧具一条窄的银色条纹,宽度小于
  • 平将门平将门(大约903年-940年3月25日),日本桓武天皇的五世孙,于朱雀天皇天庆二年(939年),在下总国举兵谋反,自称新皇。2月13日,在幸嶋郡北山一战时身中藤原秀乡的镝矢而战死,其后遭到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