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Audio CD

✍ dations ◷ 2025-02-23 14:16:05 #Super Audio CD

Super Audio CD(SACD)是由Sony及飞利浦两家公司所订定的音源存储媒体,于1999年创立。

SACD是Sony与Philips合力研发的音乐碟片规格,是继CD的发明之后,成功超越CD录音质量的新产品。

音乐CD(CDDA)采取44.1KHz的采样率16bits的分辨率,理论上纪录频率已经超过人耳极限、噪音也低于器材底噪,但其音质总是被人诟病。原因包括录音及播放时的数字模拟转换会有误差,而数字后制也造成了误差,甚至录音及后制时的采样率并非44.1KHz的整数倍频率、这样频率的转换也会造成误差(这种误差最明显),由于CD的纪录格式只是稍微超过人耳极限,因此这些误差加总就会让人耳察觉。

SACD的采样率高达2822.4kHz,是一般CD 44.1KHz取样的64倍,且SACD频率范围更是高达100KHz以上;有人认为SACD改善了原来音乐CD音质给人冷硬的刻板印象,而以更细腻、更多细节、更柔软的声音呈现。SACD的录音方式是用Direct Stream Digital(DSD,即直流数字技术)方式录音,摒除传统的PCM录音方式,将所有信号以每秒280万次直接把模拟音乐信号波形转变为数字信号,也就是所谓的‘直接比特流数字’,因此取样波形非常接近原来的模拟波形;而且在中低频拥有较高的动态,高频的相位误差极低,噪音则出现在远高于人耳极限的极高频(这代表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远高于人耳极限,可以大幅减少低通滤波器对人耳极限内信号的影响)。另外,SACD省去比特转换程序,降低了数字滤波而可能产生的有损与噪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SACD也可以容纳多声道以及影像,由于SACD自身的定位以及1bit量化DSD直接资料流程在技术方面的简洁和优势(多数DAC是处理DSD数字信号及模拟信号的互相转换,如果要输出或输入PCM格式,则必须加上DSD及PCM信号的转换机制,这个机制需要相当的计算能力,更直接的转换是D类扩大机、直接把DSD信号转换成足以推动喇叭的模拟信号),大多数的资深音响发烧友经过亲耳聆听后,主观感觉都认为SACD在音质上胜过音乐CD。

对于产业界的优点是,SACD在制订时就摆明禁止电脑播放,这是防止盗版的最佳方法;但这也是缺点,因为让电脑支持就等于提供平价又省空间的播放器(更何况当时连笔记本电脑也是大多内置光盘驱动器)。而后来SONY PS3在推出时支持SACD、然后马上就被破解;这也代表了器材的普及跟盗版防范很难共存。

SACD的缺点在于DSD格式不能被软件处理,也就是说不能数字后制;目前最佳的数字处理方法是采用352.8kHz/24bits的PCM格式录音及后制,然后转换成DSD格式(若录音及后制时的采样率不够高、例如仅用CD格式,然后再由软件升频,则会成为地雷片)。另外一个方法是采取模拟录音及后制,然后再把模拟母带转换成DSD格式,也可以将过去经典的模拟母带或密纹唱片直接转换成的SACD。

SACD的竞争者DVD-Audio则是采用比音乐CD更高清晰度的PCM信号,也可以避免动态不足及相位误差的问题,而更大的好处是DVD-Audio可以采用与数字母带相同的采样率,避免频率转换造成的误差;而蓝光光盘也跟DVD-Audio一样,支持采用高清晰度非有损压缩的PCM信号。

无论SACD及DVD-Audio最终都没有成功;SACD与DVD-Audio刚推出就互相竞争而造成厂商观望、再来则出现网络音乐的竞争、而且双方都缺乏平价播放器、高清晰度的数字后制系统也不够普及,最终造成双方都没有经济效应,而只能固守少量高价的市场,甚有些发烧友认为音质还不如CD。

目前硬件厂商已经让电脑及中高端音乐播放器支持SACD的DSD格式及DVD-Audio的高清晰度非有损压缩PCM格式,但问题在于有些采取升频的地雷音乐贩售,而且许多厂商也不敢贩售高清晰度网络音乐。

相关

  • 身体穿洞身体穿洞指在身上穿洞,常见有耳洞、鼻洞、脐洞等,再戴上饰物如耳环、鼻环、脐环等,在一些民族传统中,穿洞或穿环是代表身份,亦有些是因为宗教或趋吉避凶而穿环。现代人则多为了美
  • 乳类本列表列出各国和地区年人均乳类消费量,数据年份为2007年:
  • 分馏法分馏是分离几种不同沸点的挥发性物质的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对某一混合物进行加热,针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不同沸点进行冷却分离成相对纯净的单一物质过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
  • 孔肠科孔肠科(学名: Opecoelidae)是斜睾目之下一个吸虫纲复殖亚纲寄生虫的科,是复殖亚纲之下物种最丰盛的一个科,包含有近100个属、接近900个物种。这上千种物种全在淡水和咸水生活的真
  • 机遇号火星漫游车机遇号(英语:Opportunity),亦称为机会号或火星探测漫游者-B(MER-B),有时官方会昵称为Oppy,是一台于2004年开始火星探测任务的地表探测车;也是NASA火星两辆探测探测车中的一辆。它于20
  • 谢南光谢南光(1902年11月18日-1969年7月26日),原名谢春木,笔名追风,出生于彰化,是台湾日治时期著名的社会运动参与者,也是战后著名的中国政治人物。谢春木于1921年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现国
  • 宋湘宋湘(1756年-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客家人,清代政治人物、诗人 。宋湘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十七岁即中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壬子科解元,嘉庆四年(179
  • 巴布科模型巴布科模型(英语:Babcock Model)是用来解释观测到的太阳磁场和黑子形成机制的模型。 近代对黑子的了解始自乔治·海尔,将磁场和黑子连结在一起。海尔建议黑子的周期是22年,包括了
  • 马斯贝克河坐标:51°24′20″N 7°12′07″E / 51.405552°N 7.202033°E / 51.405552; 7.202033马斯贝克河(德语:Maasbecke),是德国的河流,位于该国西部,处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属于施普罗
  • 土库曼恰伊条约土库曼恰伊条约是波斯(伊朗)卡扎尔王朝与俄罗斯帝国于1828年2月10日在土库曼恰伊签署的结束双方战争的条约。在条约中,波斯割让了南高加索部分地区给俄罗斯,其中包括当今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南部。波斯方签署者为阿巴斯·米尔札,俄方为伊万·帕斯克维奇。像1813年的《古利斯坦条约》一样,该条约是在俄罗斯对波斯战胜后签订的,帕斯克维奇威胁要在五天内占领德黑兰,除非该条约签署。该条约使波斯将南高加索地区的几个地区:埃里温汗国、纳希切万汗国和塔利什汗国的其余地区割让,俄罗斯和波斯之间的条约边界位于阿拉斯河。大致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