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托·格卢什科夫

✍ dations ◷ 2025-10-16 11:33:34 #维克托·格卢什科夫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格卢什科夫(俄语:Ви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лушков,1923年8月24日-1982年1月30日),家乡顿河畔罗斯托夫,逝世于莫斯科。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控制论研究院院长,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副院长,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外国院士(1975年),保加利亚科学院外国院士(1974年),波兰科学院外国院士(1977年)。德国利奥波第国际科学院院士(1975年)——此科学院的知名院士还有歌德、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和玛丽·居礼等。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荣誉博士(1975年)。波兰控制论协会会员。多次当选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和主席,并在纽约、爱丁堡、斯德哥尔摩、卢布尔雅那(前南斯拉夫)组织举办代表大会,主要负责电子计算机在自然科学、机器、语言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在人工智能创建方面的应用。因主持代表大会的学术水平极高,格卢什科夫收到过美国副总统、瑞典国王的感谢信,也因此获得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的银色勋章。

1971年格卢什科夫被联合国任命为计算机技术专家。格卢什科夫曾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美国百科全书写过关于控制论的文章。作为客座教授曾到访过波兰、匈牙利、东德、西德、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古巴、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印度、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和芬兰。

1967年,在格卢什科夫带头下,苏联成立了第一个控制论研究所(隶属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科学院),1969年,他建立了数字机器理论、计算机系统构造,1975年又建立了计算递归宏观组织结构。因此,他三次被授予列宁勋章(1967、1969、1975年),被授予一枚十月革命勋章(1973年),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9年),并数次获得列宁奖金和国家奖金(1968、1970、1977、1981年)

其它荣誉还包括: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一级勋章(1973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劳动旗帜勋章(1976年),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银色勋章(1974年)。

1996年,在格卢什科夫逝世14年后,为表彰他在科技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组织Computer Society授予了他Computer Pioneer奖章。

相关

  • 阿兰·图赖讷阿兰·图赖讷(法语:Alain Touraine,1925年8月3日-),法国社会学家。 图赖讷生于Hermanville-sur-Mer。他是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研究主管。 图赖讷最早使用“后工业社会”一词。他的
  • WOsub3/sub三氧化钨(化学式:WO3)是钨(VI)的氧化物,是从钨矿制取单质钨工业的重要中间体。该冶炼过程涉及两步:第一步用碱处理钨矿,制得WO3,然后用碳或氢气还原三氧化钨,得到金属钨:三氧化钨可由
  • 陈定昌陈定昌(1937年1月-),中国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生于上海,原籍江苏镇江。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
  • 产生及湮没算符物理学中,湮没算符(Creation and annihilation operators)是将处于特定状态中的多个粒子,其粒子数下降1的算符;产生算符则是将处于特定状态中的多个粒子,其粒子数增加1的算符,产生
  • 尼特拉城堡尼特拉城堡(斯洛伐克语:Nitriansky hrad;匈牙利语:nyitrai vár)是位于斯洛伐克城市尼特拉的一座城堡。城堡内的教堂是天主教尼特拉教区的主教座堂。
  • 王宪曾王宪曾(?-1888年),原名允谦,字立生,陕西清涧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联捷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浙江秀水县知县,入为内阁中书。同治九年(1870年)典
  • 瑞凤殿瑞凤殿(日语:ずいほうでん)是日本宫城县仙台市青叶区的一所灵屋,供奉的是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的著名大名伊达政宗。仙台藩祖伊达政宗曾留有遗言,指当自己死后,希望其他人可以把他
  • 郭霄珍郭霄珍(1963年-),安徽安庆人。现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综艺系主任,曾为安庆黄梅戏剧院三团演员,曾出演《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一角色。郭霄珍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从小生活压力很大。
  • 教宗杜努教宗杜努(拉丁语:Donus PP.)是自676年11月2日至678年4月11日在位的教宗。
  • 快官布防战役快官布防战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于台湾清领时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闰八月间,因快官庄响应清朝官军招募,致使天地会部众(红旗军)多次进攻快官庄,双方实际交战次数不详,而快官庄透过燕雾二十四庄团练接应,多次成功抵御天地会来犯。大清帝国自统治台湾以来,因台湾岛孤悬海外,唯恐将领拥兵自重,驻军编制不多,清朝中叶以后台湾人口渐众:58-59,驻军员额依然不足,地方若有械斗、骚乱,往往倚赖地方土豪团练协助镇压,自嘉庆年间蔡牵事件后,透过民间自组“团练”、“联境”参与城防、随同营兵征战的现象日益普遍:1